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js 又名基湘,同学于浙大。

博文

以大学为公司——评《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

已有 4335 次阅读 2009-5-21 17:19 |个人分类:书海一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民办大学, 大学经营, 营利性大学, 大学经营

本文是且仅是一篇遵嘱完成的书评而已。

                             ——作者题记

以大学为公司

——评《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

蓝劲松

  大学在人们心目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教育主管部门一直这样宣传,我们老师也一直相信:教育——教书育人——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我们或许认为:大学是真理与正义的化身,是社会的良心灯塔,它无论如何不能也不应该与赚钱或营利联系在一起。相反地,如果一所大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那么这样的大学虽然不见得一定是社会的渣滓,但对这样的大学存疑是难免的:会不会是学店?如果有人说把孩子送到公司读大学,这本身似乎有些逻辑不通甚至荒唐可笑。然而在当今时代却很可能是事实。

  理查德鲁克(Richard S. Ruch)所著《高等教育公司:营利性大学的崛起》一书很可能使你对大学形成新的认识——不见得从根本上颠覆你的观点,但至少使你对大学,尤其是致力于赚钱的营利性大学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当然这里的大学并不是所谓的大学公司(大学办的公司)或者公司大学(公司办的大学,如摩托罗拉大学)。这本书不仅比较了营利性大学与非营利性大学的区别,列举了美国主要营利性大学的案例,展示了美国营利性教育的历史,更主要的是揭示了这些营利性大学的运作状况和经验教训,而这些对于你的实际工作很可能带来直接启示。

  我们知道,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模式体现在以英国式的本科学院为基础,再建德国式的研究生院于其上,其周围辅以职业学院及其他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如国家实验室、医学中心、大学出版社、继续教育学院、博物馆等等。但美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创新绝不局限于此,在《高等教育公司》一书的前言中,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乔治凯勒(George Keller2001指出,与传统欧洲高等教育相比,美国加入的几种教育形式还包括:强调就业培训和面向劳动阶级子女的政府赠地公立学校的创建,夜校和成人教育的引入,新兴的有近1000个免试入学名额的两年制大学的建成,代替教学型大学的研究型大学的普及,不分种族的高校的出现,高校间运用电子等手段进行合作以及远程高等教育的兴起,以及兴起了为高等教育开辟新途径的营利性大学。《高等教育公司》一书恰好生动地描述了美国高等教育中营利性大学这支具有革新精神的新生力量。我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绝不能局限于1000多所公办大学,举凡有利于满足人民教育文化需求的其他任何办学形式都应该允许探索、可以尝试。

  作者开篇即坦言,以往自己无法明白追求利润的动机怎么能够和教育宗旨恰到好处地共存。作为一位曾经工作于非营利性大学的学者,作者骨子里认为非营利教育机构的地位就像教育事业一样崇高,而营利就意味着赚钱,赚钱就是腐朽、肮脏。一旦置身于营利性大学,作者却发现自己以往对营利性学校的看法未加检验,是错误的,而对营利性学校的宗旨只是为了追求金钱也是非常幼稚的,对高等教育中营利动机的了解同样有失偏颇。作者为何前后认识差异巨大呢?

  我们都知道哈佛大学的真理校训,这显示了一所世界顶尖学府的使命和追求。的确,大学是一种文化组织,它与经济组织或政治组织均存在根本差别。但这种差别又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收取学费并提供高质量教育的营利性学校与欺世盗名、贩卖文凭的学店绝不可同日而语。《高等教育公司》所考察的对象当然不是学店,也不是网络大学或公司大学,而是得到地方认证有学位授予权又处于质量上乘的美国最大的营利性大学,它们都是已经上市的高等教育公司。

  作者指出,营利性学校与非营利性学校存在十大差别,但真正的区别不在于利润,而在于是否纳税。把民办(私立)大学分为非营利性与营利性两类大学进行分类管理的做法显然值得我国民办大学参考。

  美国营利性大学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壮大,部分原因是由于传统高校与市场经济脱节,无法提供公众需要的课程。如果说对应用科技的社会经济需求催生了早期的营利性大学,那么通信、医疗、摄影、运输、电子、烹调、商业美术、室内设计等实用科技同样提供了今日营利性大学发展的土壤。加之面向妇女、有色人种、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社会边缘人群开设课程,使得营利性大学总是存在自己的生存空间。

  《高等教育公司》揭示了营利性大学赢利的秘密。作者认为,教育市场由2大需求组成:学生兴趣和雇主需求。相应地,营利性大学的基本业务比较简单,主要受到3个基本的财政尺度的支配:招生人数、招生成本和学生保持率。要实现营利性大学的成功或说赢利需要抓住7个方面,即面向顾客服务、就业率、开设需求高的课程、开课适应市场、校历、学费收费标准和教育成本、规模经济和运行效率。在营利性大学,顾客就是学生,其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入学、毕业、找工作。因此学生的成功一是学业成功,二是就业状况。前者的标志是修完规定的课程,后者的标志表现为就业率和教育投资回报率。换言之,评估大学学位价值的主要尺度就是毕业生的赚钱能力或者说平均收入水平。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一国国民收入增加了,则意味着该国的国力也相应提高了。因此,营利性大学开设的学位课程与大多数大都市报纸上的招聘职位紧密相关,从而吸引了大学服务市场的两大方面——学生和雇主。认证与市场将检验这些大学的质量和诚信。由于营利性大学90%的收入来自学费,因此大学赢利的一个原因在于把收费标准定位在能赢利的水平上,并在生源市场上具有竞争性。

  作者认为,非营利性大学从成功的营利性大学获得的启示至少有4个方面:适应市场力、适应组织结构、重新界定共同管理、发展强大的顾客服务体系。由于中国高校以公立大学为主,因此,在适应市场、建立教育品牌及发展强大的顾客服务体系上确实也值得中国大学参考。

  作者在指出营利性大学的贡献时,并不回避其存在弊端,如贪婪和推销。贪婪的表现之一就是不加抑制地追逐利润,而对图书馆等无利可图的部门则不愿投资。大学的招生部门基本上就是推销部门,为了尽可能招到更多学生,招生人员很可能误导学生。需要知道,营利性大学虽然号称大学,但其目标在于赢利,而招生、教学、就业只是赢利的手段而已。

  或许该书不大可能成为一本历史名著,因为它没有提供原创性的概念和思想理论。但是作者把焦点集中在高等教育的一个新兴领域,既结合教育哲学思想,又展示了营利性大学的多个侧面,这对于涉及这一领域的教学行政人员尤其是对于有意投身(投资)该领域的人们而言,不难从中得到多方面的经验参照与会心妙处。
                               
——
转自《科学时报》2007-4-12

 





https://m.sciencenet.cn/blog-259131-233354.html


下一篇:清华校风:渊源与内涵

3 曹聪 陈国文 gjd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