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而不忘使命,寡欲却勇担责任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ingmingde

博文

“流氓教师”也是娱乐时代的特殊产物

已有 3851 次阅读 2009-5-31 22:47 |个人分类:碎嘴教育|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学生, 教师, 流氓教师, 陈丽天

【注:今天有一位我过去的学生,也没有署具姓名,写信问我对陈丽天所谓“流氓教师”的看法。我也很好奇,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个新奇事物不断涌现的时代,就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群体也经常弄出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情来,不仅令我辈深感落后和愚昧!我从网上查了一些资料,获得了对流氓教师的以下看法,算是对这位同学交了个差。】
同学,你好!
    感谢你让我知道陈丽天老师的事情,此前我对此事一无所知,今天抽空上网查了一下,认真阅读了陈老师的几十条“语录”,有一些想法,跟你交流一下:
    1,不同意把陈老师叫做“流氓教师”,“流氓”的用语不符合人们一般对这个词的理解和用法,也不能准确地表达陈老师的教学风格,有些不恭不敬、把陈老师“痞子化”的意味。
    2,陈老师讲的是刑法学,我是外行,从他的那些语录里,我没有领会到刑法学的真谛,只是觉得有趣或者生动而已。
    3,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取决于这个老师的知识结构、专业功底、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乃至性格特征、心理素养等等,并不是单一因素起作用的结果。
    4,陈老师的讲课风格不可复制,乃至此前网上流传的新东方的罗老师其实也一样。就像东北人特别是辽宁人的口才一样,那是特殊的文化环境的产物,是别的文化环境所不能比拟的。
    5,一个老师的教学效果好不好,不在于学生喜欢不喜欢这个老师的讲话方式,而在于他是否能够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学到这门课的精髓。如果是艺术欣赏课,当然需要老师有极高的艺术表演能力;但如果是理论课,那就必须让学生在深刻准确地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否则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的本来意义。
    6、学生毕竟是学生,是处在学习知识、增长本领、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的人,因此,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合理的或者是应该推崇的,主要还是看看这种东西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有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一些低俗趣味和娱乐需求。要娱乐看赵本山、小沈阳的小品就可以了,而要学知识长本事还是以严肃认真为主调。
    7,陈老师的很多东西实际就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是一种理解上的灵活性,应该说每个老师都有这样的机智,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种教学机智是建立在对这门课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熟练驾驭、透彻掌握和深刻圆通的理解之上的。
    8、一般老师之所以做不到陈老师那样,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大多顾及到教师的特殊身份和教室讲台的特殊场合以及在人生学习途中的特殊对象,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了他不能在讲台上就像在酒桌上、私房里一样口无遮拦、随意恣肆。陈老师不过是不分场合而已了,并且学生们也认为这样的老师真性情、真可爱,于是追捧。但冷静下来,深细想想自己从陈老师小品表演般的课堂上除了“娱乐”嬉笑之外,还得到了什么,特别是就这门课得到了什么?就可能会有另外的看法了。 
    9、陈老师、罗老师这样的“流氓教师”的出现如同赵本山小品王的出现一样,是这个“娱乐”时代的特殊产物,并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可能长久下去,他的教学也不可能成为正面的、经典的教学案例。
    10,作为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学校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理解各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而不是根据老师的讲课方式能否迎合自己的趣味来进行取舍;同时也要理解各种各样的老师,老师们也是历史的产物、时代的产物,教学既有经验的积累,也有艺术的修炼,更有对这门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老师也是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中的人。
    仅谈这一些,纯属一家之言,供你参考。再次感谢信任!
    祝进步!
                                  吴老师  09.5.31


在2009-05-30 18:45:34,xxx@sina.com 写道:
- 隐藏引用文字 -
 

       吴老师您好,我是07级新闻班的学生,我在写一个文章。文章是关于热议的流氓教师陈丽天的。

 

       能不能麻烦您花费您宝贵的两分钟,从教师的立场上,谈一下你对这样一个老师的看法。 谢谢。



https://m.sciencenet.cn/blog-206727-235319.html


下一篇:关于期末考试及读书致大学生信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23: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