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做事 欣赏 淡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f E-mail:zc2623@qq.com

博文

太原之远 精选

已有 4503 次阅读 2009-7-5 12:30 |个人分类:关于生活|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文化, 太原

今天的太原,在许多人看来,是一座远城,既远离了古代,又远离了现代,所以生活在或来到太原的人们,既感不到古代的沧桑,又感不到现代的轻浮,唯有实实在在的当下。太原作为一座远城,在我看来,既不是偏远,也不是遥远,而是悠远。太原历史久远,风物绵长,曾经作为北方重镇,偏居一方,但在今天,她不偏远,因为即使过了雁门关的大同,也显得生机勃勃,宛如昔日中原名城,何况中部重地太原。不偏远是从历史角度而言的,不遥远却是从地理里程而言的。近几年的发展,太原在人们的眼里,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容易接近的城市,发达的交通,使北方大地上的许多城市,没有了里程上的恐惧,说不上近在咫尺,也是指日可达,太原也不例外,她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之内。
太原之远,全在悠远,悠远的是其文化。作为一座古城,太原好像并没有延续多少传统下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很难感受到它悠久的文化,唯有现实生活最为贴近。其实并不尽然,任何文化的精髓,其传承的主要载体不在于典籍,不在于建筑,不在于各种艺术之形式,而在于生活本身,透过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习惯和平素喜恶,浸染人的心骨,传承开来,这些日常习俗才是一种文化最大、最深和最广博的藏身之地。从晋祠一路下来,直到东边的双塔,太原有太多的遗迹可寻。且不说晋祠的彩塑和难老泉,单说太原之西的风穴和西北的天门,多次入历代诗人的法眼。太原之北的上兰村,更是风物颇多,不胜枚举,烈石山、崛围山和霜红龛也曾吸引来往旅客,告慰周围的民众。
梳理太原的过往,我们不能不提到与太原有过接触的一些文化名人。李白在太原小住期间,写下了“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的诗句,一代诗仙,多少骄傲,策马汾河时,该是怎样的景致。今日断续不堪的汾河,在盛唐时期,应是滔滔不绝,两岸繁绿,草树开花。小李杜中的杜牧,出公差途经太原时,旅途劳累,心情可想,正巧“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好一个春带雪,好一个暮吹云,这样的比拟,心境可见,于是“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排排雁阵,荒凉大地,春寒袭人。似乎在古往,太原的气候更是凉快一些,司马光曾书“上国花应烂,边城柳未黄”,开封鲜花烂漫时,太原这座边城,连柳枝之鹅黄尚且不见,而入秋之后寒来更早,“仍说秋寒早,年年八月霜。”其余的几位,裴度、元好问、杨基、于谦、朱彝尊等等,更不消说,有的是山西本土人士,有的在太原做官为宦,太原在他们眼里,不乏风物,也更容易引发对历史的感悟,这些动人心肠的作品,今天看来依旧唏嘘。
提到与太原有过接触的文化名人,以晋祠最为集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晋祠看到满眼的南方情景,“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作为苏州人的范仲俺,肯定没有想到能在边城看到江南场面。欧阳修在晋祠游览时,感慨“并州自古多豪杰,战争五代几百年”,他在诗中提到宋太宗灭北汉、焚晋阳、斩龙脉、拔龙角一事,可以想见太原当年民风之强悍,英豪之集聚,能令一代枭雄赵光义,大动脑筋、费尽周折,非它方土地可及,龙城太原的说法,由宋之晋阳而风起。太原在当时与晋阳并列二县而已,今天都成为新太原之一域。
与晋祠关系最为密切的,与太原渊源最为深远的人,莫过土生土长的太原人傅山傅青主。这位曾在晋祠居住的明末反清名士,一己之力,横跨诗、文、书、画,精通医术,尤其对书法之见解,“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振聋发聩。傅山凭一己之望,联络反清名人义士,曾几次入狱坐监,深得康熙敬重,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昆山人顾炎武,与傅山多次聚首,后来在山西长久盘桓,有传说顾亭林还在雁北广积财物,如此人物,眷恋北地山西,于今天看来,似乎多少有些不信,其实一方水土自有妙处,何况还有傅山这样的人物。
昨日的太原,作为兵家必争、皇家必防之地,却也有过浪漫,牵人心肠。唐德宗时期,与赫赫有名的韩愈同登进士“龙虎榜”的福建人欧阳詹,游览太原时,与一妓相爱,二人分别时,约定欧阳詹回长安后前来迎娶。欧阳詹回长安途中,写诗一首寄托相思,诗中道“一屦不出门,一车不停轮。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可见二人情重。可惜的是,欧阳詹走后,与他相爱的妓相思成疾,临终前剪下一缕自己的头发,并做绝命诗一首,一并寄赠欧阳詹,以示胸怀。欧阳詹听到消息,狂奔赶到太原,可是爱人已经香飞魂散,欧阳詹痛苦难耐,几次欲死。这个故事或许传说了其中的细节,但这个故事所映衬出的情份,是太原龙脉之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望太原,不能不提及李唐宗室。李渊在太原任职一年有余,就自立为王,挑战先主,除却个人抱负之外,更多是太原风气感染,想一想其麾下兵士,应该大多是并州男儿、晋阳猛士。从李世民开始的大唐风气,到李隆基的开元盛世,多少李氏后代曾到太原凭吊先祖,激励自我与后人。在我看来,李唐风骨生于太原、成于长安,长安城只不过是迎接了风骨的开放,享受了应有的艳丽。而无生何以言成,可今天,我们似乎已经淡忘了,太原曾经孕育了大唐开创者的风骨。风骨生于太原,意味着此地存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后人,我们常常一厢情愿地将烈烈风骨与文化对立,真是大错特错,文化不是文人情调,你浓我浓,文化更是人类生命力的彰显,强悍无畏为主。试想中日之战,难道仅是战争的胜利,难道不是文化的胜利?中华中庸之道,不是温情蜜意,而是理性务实。辽、金、西夏和元的故事,如果我们简单地用强悍加以解释,多少有些偷懒,因为这背后所隐藏的人类秘密,与孕育生命力的深层文化不无关系,也正是日常生活方式,成就了一个群体的生命力品质,大唐风骨应该也是这样吧。
可今天,老实说,这种风骨已经不易寻觅,原因权且不去管它,事实却是如此。还有多少在太原生活的人,知道揭竿而起的李自成,当年在双塔下的直白吟咏,“郝庄两座塔,就把天来穿。穿也穿不上,多放了两块砖。”李大王的豪情暴露无遗,双塔的雄伟可见一斑。我们渐渐地遗忘了过去,甚至过去最为自豪的东西也被轻轻地带走了,余下的就是一片混沌的文化栖息地,远看近乎滩涂,近看若有若无。一个耕地文明的民族,不可能轻易失去文化的承接,事实上,文化的内容是分化的、多元的,只不过在某一时段,某种成分比较热闹,某种成分比较安静而已,但这种文化的基调依旧在暗流般静静流淌,直至时机到来,绚烂的风骨会再度辉煌,太原的风骨就是这样,必有重新绽放的一天。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451-241968.html

上一篇:不要让你的孩子半夜奔哭
下一篇:关于你

9 刘玉平 郭向云 向峥嵘 武际可 王号 梁建华 李学宽 王立 孙静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