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古代先哲的睿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三火 承传文明 启古纳今

博文

关于鼠疫

已有 5270 次阅读 2009-8-3 20:40 |个人分类:中医研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传染病, 预防, 鼠疫

       今天,在杨学祥老师的博客上看到“青海兴海县发现鼠疫疫情首例病人死亡(转载)”的博文,报道了“青海兴海县发现鼠疫疫情首例病人死亡”(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1日23:45  人民网)情况,很是震惊!

        此前,在新疆也有类似疾病发生的报道。在气候异常变化剧烈的太乙天符之年,发生这种疫情,尤其要引起高度的防范意识。这可不是手足口病或是甲型流感那般情形的病了,这是烈性传染病,死亡率很高的。如果这种病流行起来,恐怕依靠中医药治疗也不会像当年救治SARS那样疗效显著,因为这种病太强烈了。

        为了让大家对鼠疫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特将此病的一般情况简介如下:

         鼠疫(Pestis)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也叫做黑死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本病远在2千年前即有记载。世界上曾发生三次大流行,第一次发生在公元6世纪,从地中海地区传入欧洲,死亡近1亿人;第二次发生在14世纪,波及欧、亚、非;第三次是18世纪,传播32个国家。

        在14世纪大流行时,鼠疫也波及到我国。1793年云南师道南所著的《死鼠行》中描述当时的疫情非常严重:“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

流行病学认为:

         (一)传染源: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当每公顷地区发现1至1.5只以上的鼠疫死鼠,该地区又有居民点的话,此地爆发人间鼠疫的危险极高。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因肺鼠疫可通过飞沫传播,故鼠疫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三种鼠疫类型可相互发展为对方型。

  (二)传播途径: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5日。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2~7天;原发性肺鼠疫1~3天,甚至短仅数小时;曾预防接种者,可长至12天。

        临床上有腺型、肺型、败血型及轻型等四型,除轻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同。
        腺鼠疫:占85~90%,及时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肺鼠疫: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败血型鼠疫:又称暴发型鼠疫。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轻型鼠疫: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中医认识:

        鼠疫,是中医的病名。是疫疠(烈性传染病)之一。一名核瘟。见于《鼠疫抉微》。中医认为,此病是由于感染疫鼠之秽气,疫毒侵入血分所致。

        在《鼠疫约编》一书中记载:“何谓鼠疫,疫将作而鼠先毙,人触其气,遂成为疫。”其疫发病急骤,寒战发热,头痛面赤,肢节酸痛剧烈,多见在腋、胯部起核块,红肿痛热,或兼见血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或咳逆上气,或神志昏迷,周身紫赤,唇焦舌黑等。治宜清血热、解疫毒,兼以活血化瘀。

预防应急要点:
   
1、家中或单位发现死老鼠,应立即向所在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3、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https://m.sciencenet.cn/blog-55503-247223.html

上一篇: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很发达
下一篇:中医科普创作需要规范(转载)

11 杨学祥 刘全慧 刘玉平 阎建民 王号 杨秀海 吉宗祥 吕喆 迟菲 吴怡 苗元华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