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编辑出版人,开放存取倡导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yk Visiting Scholar at University of Minnesota,PhD at Peking University, Bachelor & Master Degree a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博文

致“科学网”总编赵彦的信

已有 5905 次阅读 2009-8-8 17:12 |个人分类:编辑视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科学网

 
2009-08-08
UTC-6 CST
UMN, St Paul
 
 

致“科学网”总编赵彦的信

 

“科学网”总编赵彦先生:您好!

 

感谢您6月初在本人博客以游客身份的留言:“祝福你在USA访学愉快!”因为临走仓促,没有来得及向您告别,得到您的留言和祝福,既高兴又歉疚。托您的福,我在美国一切顺利。虽然此前博文提及在此无车“没想到交通如此不便”,但随着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情况大有改观。今天还托人买了“车”——花25美元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是一辆可以变速的山地车,但前把手太低座位太高,骑姿是“弓背翘臀”的那种,我不太喜欢,因为我不是喜欢“翘尾巴”的那类人。

 

感谢您倾情打造的科学网,让我们在此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预祝科学网博客越办红火!

 

祝贺新书《流动的科学——科学网2008博文集萃》出版!浏览该书的目录,的确不少精品力作,值得学习交流。但奇怪的是,为何没有编辑出版和期刊方面的文章入选?是否因为编辑出版不是“科学”?但是已经有“编辑出版学”这门学科专业,并且还有博士学位。是否因为抑或是科学,但不“流动”,所以未能入选?还是因为这方面的内容缺乏精品,入不了“集萃”?粗略查看了一下,科学网这方面的博文占了相当的比例,竟无一文入选(一文不值?),实在有点遗憾。虽然您不是该书的主编,但还是要向您抱怨一句。请谅解。

 

最近在美国一有机会就宣传推广科学网博客,至少已经向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访问学者、华人学者等近百人宣传介绍了。有不少人已经登陆科学网、访问博客,并告诉我博客办的很好,表示以后会经常阅读,有的表示将来还会到此落户开博呢。以后,等我“忽悠”更多的人到科学网博客看博开博,把科学网的人气搞旺了,赵总以后可得给我颁个奖——“博客推广奖”!

 

最后提点建议。既然是科学网,栏目的设置就应该更多关注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编辑部推荐博文时更应如此。但现有的栏目怎样呢?从栏目上直接反映“科学”内容的有几何呢?每次发表博文时,都要求博主确定自己博文的“文章类别(必选)”,还是必选项目。但是,经常为难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应放在什么栏目,实在没有“归属感”。是不是博主就应该参照所设置的十个“栏目”来写博文,否则就会超范围而被“边缘化”或被排斥?虽然有个“生活其他”栏目,但不知道是与生活有关的其他内容呢,还是不属于其他九类的“其他”?还有“海外观察”栏目是指观察者在海外,还是所观察的对象在海外?抑或兼而有之?“人物纪事”似乎也太宽泛,是否应该主要写“科学人物”?至于其他栏目就不再逐一评说,王志明先生已经批评过“诗词雅集”了,我对其提出科学网博客应提供一个“前瞻性的学术交流平台”的观点是认同的。

 

科学网博客的栏目设置是否可以再改进些?栏目是否可以兼顾所属学科?是否可以设置更具包容性的栏目,可以囊括更丰富的内容?我感觉,科学网主页和科学新闻的栏目设置就更好些。同样是科学网的频道,“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海涵。

 
王应宽
 
2009-8-8
 
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博客感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523-248196.html

上一篇:美国访学见闻(9):2009ASABE国际学术年会与中国人的自豪
下一篇:美国访学见闻(10):顶级娱乐之都拉斯维加斯

11 科学网编辑部 蒋新正 王德华 马中良 陈安 刘立 苗元华 柳东阳 刘岩 张旭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