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儒林小史:我的一首烂尾诗

已有 4186 次阅读 2009-9-6 11:14 |个人分类:大学漫话|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暑期走了几个城镇,所到之处,不论清晨还是傍晚,尤其是傍晚以后,总能在露天的公共场所见到许多踏歌起舞的平民百姓,中国人的这种健身习惯,好像已经有几个年头了,感觉是舞蹈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揭示着普及的程度已越来越广。看着随着歌声翩翩起舞的人群,我以为中国人终于自发地找到了一种最合适的全民健身方法。想一想几十年来,中国人为了追求健身,也曾自发地风行过不少“功夫”,如文革时期的打鸡血(注射公鸡血),甩手疗法,喝“红茶菌”(与红茶无关)等等,以及一个时期曾不断翻新的各种名号“气功”,当然也少不了太极、少林、武当等等各路拳法,还有扇子、红绸等一应俱全的舞蹈,更有剑啊棍啊棒啊的相继出场,但似乎没有任何一种可以真正达到全民普及的程度或持以时日。今日遍及大小城镇,随处可见的踏歌起舞现象,也许印证了这样一个硬道理:简单、方便、有趣、有益才是全民健身的普及之道。参与这类活动,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一不需要任何道具(器械),二不需要特定的服装,三不需要(艰苦)专业的培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多好。我就注意到不少人开始只是在一旁观看,看着看着就入了场,跟着众人舞了起来。当然也顺便带旺了在广场附近贩卖教人如何跳这种广场舞蹈CD盘的小贩。伴随着美妙动听“主旋律”,老百姓今个儿是真高兴。不过毕竟是舞蹈,设计出的动作也的确女性化了点,人群中绝对是阴盛阳衰。那也没关系啊,母亲们姐妹们开心了,健康了,江山社稷也就有了平安稳定的重要一半,更何况万红丛中一点绿,也是一道风景。
回过头来说我多年前那首迄今未完成的烂尾诗吧: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上大学期间,大学生中流行着“四大必修(补)课”一说,印象中农村或小城镇来的青年学生尤其热衷,简直就是一个恶补!记得这四大必修课有三门分别是跳舞、围棋、桥牌,还有一门我忘了是什么“课”,可能是“写诗”。因为那年头感觉所有的青年都想做文学青年,文学青年梦开始的地方就是写诗!好像没有哪一所大学学生社团中最活跃的不是诗坛或诗友社的,不知道今日偌大一个中国,还能不能在哪一所大学里找出个与诗有关的学生社团来,三十年河东河西,时势岂止比人强!其实当年的大学生入学平均年龄至少要比今天的学生高出四到五年,大背景更是工农兵学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学生,这当然是文革十年的“杰出”之一。学生们年纪不小,甚至有拖儿带女夫妻同校的,但“同学们”个个浪漫情怀不减,那才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85年我到厦门大学读研究生时,同学们大都仍是刚恢复高考时上了大学的那批“青年”,时间又过去了几年,年纪是只添不减,但大家仍然十分热衷于今天看来是年轻人才喜欢的各种课外活动,尤其是每至周末舞会,人人不落,个个踊跃,宿舍楼里基本是倾巢出动,厦大灯光球场上的那个热闹啊,哪里像是在跳有西洋人核心技术的“交谊舞”,简直就是中国创造的“下饺子舞”。有感于此,我想写一首诗来表达一下当时的心情,开了个头,就再也写不下去了,诗的开头是这样的:
恰尔等同学中青年,
风流不减少年,
爬山爬得快,
舞场去得勤……
 
 
再没下文了,几十年过去了,这不是烂尾诗又是什么?
这就是秦某人的一首烂尾诗。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418-253750.html

上一篇:儒林小史:秦博与阿伯
下一篇:划时代之“最后的博文”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