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景观与休闲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lin 水是生命源泉。水体景观满足人亲水天性,促人回归大自然。

博文

60周年阅兵电视直播观后感(转帖)

已有 3806 次阅读 2009-10-2 09:55 |个人分类:闲言碎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闲言碎语, 60周年, 阅兵, 电视直播, 小遗憾

 

    60周年,士兵们把脸操练成黑色和血色,把靴子操练成残疾,各部分协调统筹,连天气,部队都硬给调成了大晴天……,各就各位,万事俱备,就等ccav现场直播了。
    国庆日,一架直升机从头领掠过,开篇的镜头还算气势磅礴,很不错,可后面,就惨不忍睹了,完全没有表达出应该表达的效果来。
    导播能够说清楚一件事情的武器只有一个,就是:镜头。导播首先要做到的是:把事情叙述清楚,当然,他要用电视的手段,调动摄影设备,摇臂也好,飞猫也好,固定机位也好,机载移动设备也好,……,一切的手段,来把国庆阅兵这个事情叙述清楚。
可惜。
(1)事先缺乏准备。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机器放在哪个位置?镜头如何切换?
    这两个基础的方面第一个需要知道阅兵的流程,第一步是做什么,然后,依次,等等,分别在哪个地方作为起点和结束点,最好的机位和角度在哪,有没有对光线的要求,如会不会逆光等。有了这个讲述逻辑,再去细化镜头和抓关键节点。
    在仪仗队升国旗的叙述中,仪仗兵从哪开始,哪个地方会踢正步,哪个地方会亮剑,哪个地方哪个兵会升起国旗,然后安排镜头切换的时间,在这个流程中,大概多长时间,可以切换出多少个镜头,这些在头脑中预演后,才能提前准确切换到最佳角度的机位和极具冲击力的特定动作,可惜,本次直播在分列式和装备检阅两个环节,不但角度问题多多,而且基本没有抓到有冲击力的关键性动作,都是动作完成后的滞后跟抓。
(2)对历史阅兵镜头切换没有学习。如果转播没底,可以去翻看国内国际是如何抓镜头的,什么景别、什么角度、多长时间,切换了哪些细节,……,这些不知道是导播觉得自己胸有成竹还是自我觉得够用了,实际转播的时候,一塌糊涂。
    具体说说导播犯的几个大错误:
(1)镜头语言混乱(致命),作为大众传播载体,电视依托镜头语言,来交代事情的时间地点要素,以及起始发展结果。所以,有很多镜头不是想当然地切换。
    第一个镜头,必须告诉受众准确的空间,建立事件叙述的明晰的空间概念,而不能让受众看第一个镜头就建立一个混乱无序的空间感受,(第一个飞机航拍的很漂亮,也很宏观,我们知道了是在天安门搞庆典。这个可以作为模板,搬到阅兵式上,可惜,后来不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分列式第一个镜头是正面的大全景,效果会怎么样?这个镜头直到反复在侧面切了若干个镜头后才有短暂的惊鸿一瞥(镜头剪辑的时间机械化,3秒一变,而忘记了不同景别需要不同的镜头时间,不同的表意需要不同的时间,当快则快,当慢则慢!
    没有大全景的交代,空间感就建立不起来,观众就会困惑:这些人从哪来的?怎么就走到这里了?其次,大全景是表现宏观场面的必须镜头,有了这个大全景后,后面的镜头切换才会有合理的逻辑。
    第二个镜头,仪仗队方队的小全景,镜头集中到他们这一个方队,给一个群像,同样,必须是正面的,而不能是侧面的。
    第三个镜头(也可以是一组),我们可以拍侧面了,但切忌逆光的侧面,对侧逆的偏好与滥用这是本次转播最大的败笔之一,大量的逆光、且景别全景不像全景、近景不像近景的镜头,完全破坏了一场庄重严肃的视觉盛宴,让大家感受到的是局促、狭小和压抑。
    第四个(也可以是一组)镜头,我们可以抓特写,如旗手、如一些有特色的脸庞、整齐的脚步等。因而,一个成型的转播景别切换应包含大全—全—中—近—特、甚至大特写的逻辑顺序,或许是央视导播不屑于这种小儿科的基本功,可玩高级的又没玩起来,最后的结果是镜头完全没有体系,变成了流水账:队列—前两个人—敬礼—摆腿—走人。你还不知怎么回事,人就到了,还没看全,人就过去了。那个忙乱,就好像着急赶场一样。
(2)转播理念僵化
    如果说第一个方队属于试验,那么转播第二个方队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要对某些镜头进行调整。由于导播把大部分主镜头机位设立在了天安门城楼一侧(北面),故拍摄的时候,机位形成了侧面逆光的效果,这些机位被导播当成了主机位不停地来回切画面。
    非常可惜,后来看到南面也有镜头,正面也有镜头,表明正面和顺光侧面都有机位,当我们看到正面大全的时候,画面正、视角宽,整个阅兵方队一览无余,顺光侧面拍摄的时候,蓝蓝的天,装饰一新的城墙,视角上几多舒服。
    可惜,导播没有意识到摄影其实是光影这个本质,一厢情愿地继续侧逆、侧逆、侧逆,于是混乱、混杂、压抑、小气之情被导播一步步地酝酿出来。方队没了气势(犹如挑刺一样的视角扫出不整齐)、士兵没了阵容(就不给你看正面全景),还没看清楚来龙去脉,人就过去了。反正就一个感觉:他们在踢,踢、踢、踢,很2也很无聊。
(3)导播没有叙述清楚这些事情之后,人们自然体会不到阅兵的意义,啥阅兵啊,不就是走着走着就过去了。其实不是,他们通过走分列式来表达他们的精、气、神,表达中国军人的精神风貌。走正步是他们的一个表达方式,导播失败啊,完全无视他们的语言,而自我地不停侧逆侧逆。——按照自我的理解,阅兵就是踢踢踢,于是士兵的正脸以及整个阅兵方队的正面,除了仪仗队等少数几个一闪而过,其他的基本没有,士兵只有手和脚,像机器一样,摆、踢,然后过去。欲哭无泪。似乎他要告诉大家,我就不正脸看你,咋的?
(4)摄像机还有一个视角意义。很多时候,摄影机代表了观众的眼睛,当然,除了主观视觉之外,还会有客观视角。有时候,为了需要,会在主客观视角之间进行切换,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正面大全景的缺失实际上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间离。把观众的全面的看阅兵的视角封住,不让你看。取代以狭小的、带仰视的、还看不清人脸的镜头,来增加你内心对阅兵的压抑感受,因为,从第一个镜头开始,他就开始在离间你,不给你想看的,而给你看的,又是画面残缺不全或曝光严重不足(因为逆光,又懒没开手动调节光圈),要把你从故事现场拉走。
(5)举个更细微的例子,在hu坐车检阅部队过王府井的时候,大家都看到了镜头里的那个东芝的广告牌的镜头,其实这也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足以表现这个导播完全没有意识。如果有意识,可以用小景别限制观众的视角,让你看不到这个,实在不行,换一个角度的机位,但这两点都没有,这个傻子傻乎乎地盯着这个镜头毫无感觉,(东芝老板高兴的很,在这么重大的场合,还是在h阅兵式出现的,这么多人看转播,免费做的超过5秒的广告,那个广告真他娘的挂得好,当然,导播也功不可没)。
(6)ccav真不行,建议以后国家在重大场合搞竞标,哪个台方案好,转播技术好,就给谁做,私人的国外的,也行。
    这次的亮点在飞机,导演除了偏爱侧逆之外,还偏爱玩前后景,前景摆一个兵,后景是方队、装备部队,但这两个叙述都不成功,原因前面说了,侧逆的角度和不合理的景别已经破坏了整个叙述的基调。
    而空军由于有了距离,空—地的空间差,前后景有了效果,而曝光不足也没有再出现,因为空地的存在,仰视的视角变得合理,因而,对这部分转播没什么意见,但最后15架女兵方队的转播再次出了问题,我一直以为是5架,而不是15架。原因在于转播女兵教练机的时候,导演突然改变了叙述的方式,而这种方式的毫无症兆的跳跃,让大家觉得他们是在说同一批飞机,而不是3批。
    其他可批的地方还有很多,懒得批了。

原文地址: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05/64/37/0_1.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316521-259262.html

上一篇:地理标志产品与当地资源保护
下一篇:这年头为啥卖票的电话号码最牛?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