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真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周可真 苏州大学哲学教授

博文

将自己融入课题中才能做出一流成果——Richard Hamming的演讲录(三)

已有 3447 次阅读 2009-10-13 05:02 |个人分类:转贴转载|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Hamming, Hamming

(转自http://bbs.blueidea.com/thread-2703679-1-1.html)

 

多数人想的是最好的工作条件。非常清楚,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人们常常在条件不好的时候富有成果。剑桥物理实验室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恰逢是他们实际上最简陋的时期——他们做出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理。

 

现在来谈谈驱动力的问题。你观察到大多数伟大的科学家都有惊人的动力。我和John Tukey (1973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在数学和统计学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为 统计学在物理学、社会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应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译者注一起工作了10年,他一直动力十足。大约我加入三、四年后的一天,我突然发现John Tukey比我还 稍年轻一些。John是个天才,我显然不是。我于是冲进Bode的办公室,对他说:像我这年纪的人如何能和John Tukey了解得一样多?” 他向后靠在椅子上,把手放到脑后,咧嘴笑道:如果你知道这些年像他一样努力的话你就能了解多少,你会大吃一 惊的。我无地自容般地(simply)逃出了他的办公室。

 

Bode实际上是这意思:知识和创造的成果就像利滚利(compound interest)假设两个人拥有几乎一样的能力,其中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干十分之一的活,他将多产两倍。你知道得越多,就学得越多;你学得越多,就做得越多;你做得越多,机会就越多。这特别像复利。我不会给你一个利率,但是那是非常高的利率。假设两个人的能力一模一样,其中一个人设法日复一日每天都思考一个小时,那么他的一生的产能将是大大的提高。

 

我把Bode的话记在心里。这些年我花了相当的功夫试着再努力一些,结果我发现,实际上我能做更多的工作。我本不愿在我太太面前说,但我得承认,我有时忽视了她。我得钻研。如果你一心想做成某件事,有时你不得不对另一些事视而不见。对此毫无疑问。有关动力,爱迪生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听了老爱用中文说这话说了好几十年,今儿才搞清楚说的是排汗”(perspiration)之类。译者注。)这也许有点夸 张,意思却是说,扎实的工作,长此以往,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再次谢谢May帮忙校正此处。译者注)干成大事非的下功夫不可,而费脑力功夫使得难上加难 。这就是问题,有动力,却使错了劲,你便一事无成。

 

我常思量我那么多在贝尔实验室的朋友们,工作努力的程度与我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为什么他们难成正果(didn’t hav  e so much to show for it)有劲瞎使是个很严重的问题。玩命工作是不够的—-好钢要用到刀刃上(it must be applied sendibly) 

 

我还得说说另一个性格方面的特点,那就是似是而非。我可是花了好一阵子才搞明白其重要性的。大多数人愿意相信世上万物非此即彼,是非分明。大科学家们却能很大程度地容忍似是而非。他们充分相信(自己的)预测,靠思想前行;他们有保持足够的警觉,随时挑出其中的错误和瑕疵,以便超越旧有理论,去创造新的、替代的学说。

 

如果你过于相信,你将无暇留神其中的破绽;如果你过分怀疑,你甚至将无从起步。这需要一个良好的平衡。

 

多数大科学家非常清楚为什么他们的理论是真知灼见,同时也知道哪里还有些小毛病,不敢忘怀。达尔文在他的自传里记载了他发现的每一处与他的信条相抵触的迹象,非如此,那些证据就会从他脑海里消失。每当你发现明显的毛病,你最好保持敏感并跟踪那些东西,紧紧盯住看看你能否解释或者调整你的理论去适应(这些毛病)。大成就大多如此。

 

所谓大成就并不是指那些靠多加一位小数点搞成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投入感情的的事情。大多数大科学家们完全将他们自己融入课题之中,而不能完全投入的人鲜有做出杰出的、一流的成果的 再者,感情投入还不够,这显然是一个必要条件。我能告诉你其中的理由。

 

每一个研究创造力的人都会认为创造力从你的潜意识而来。不知怎的,突然之间,灵光乍现(there it is!),说来就来。当然,我们对潜意识知之甚少。但是你非常清楚的是,你的梦也来自你的潜意识。并且你也意识到,在相当程度上你的梦是你白天的再现如果你深深地痴迷并投入到一个问题中去,日复一日,你的潜意识除了除了干这活也不会干别的。然后,你在某个早晨,或某个下午(哈…,译者注)一觉醒来:有啦!(and there’s the answer.) 对于那些个不能投入到当前的事情上的人来说,他们的潜意识此时不知在哪儿磨蹭呢,凭何指望有什么好结果?

 

所以,做事情的法子就是:如果你找到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你就不要让任何别的事情成为你注意力的中心—-你思你所思(you keep your thoughts on the problem)。保持你饥饿的潜意识使它想你所想,然后你就可以安心地睡觉,静等天明,答案便不取自来。 如果你不去搞那些重大的问题,你就没法干那些重要的活。十分显而易见,大科学家细细地从头到尾考虑过在他们那个领域里的诸多重要难题,并且随时留神考虑如何攻克那些难题。我得提醒你,说重要问题得留神。在一定的意义上,当我在贝尔尔实验室 的时候,那三个在物理方面的突出难题,从未被好好研究过。所说重要,是指可以获得诺贝尔奖以及你能谈及的任何金钱的程度。我们未曾搞过(1)时间旅行;(2)遥距传递  (teleportation);(3)反引力(antigravity)。我们不去攻克他们就不显重要。不是结果导致一个问题的重要性,是你找到合理的攻克手段(使它重要)(It’s not the conse  quence that makes a problem important, it is that you have reasonable attack )。当我说多数科学家没有做那些重要的工作,我是指这个意思。

 

我前面说到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lanting acorns so that oaks will grow)”之类。又不可能总能清楚结果在哪,但你却能在那些可能有戏的地方充满活力。甚至 即使你相信大的科学就是一些运气什么的,你仍要站到电闪雷鸣的山顶而不必藏在你 感觉安全的峡谷。话虽如此,众多科学工作者毕生仍只例行公事般地从事安全的工作,所以他/产出有限。就这么简单:如果你要干大事,你必须毫不迟疑地(clearly)去干重大难题,而且你得有个想法。 

 

多数大科学家牢记很多重大问题。他们约有一二十个大问题想方设法去攻克。每当他们发现一个新想法出现的时候,你就会听到他们说:唔,这个与该问题有关。他们于是抛开其他一切,全攻此问题。 伟大的科学家们,一旦机会来临,他们便紧追其后并且决不言弃。他们放下其他一切。 他们摆脱掉其他事情,紧追一个想法不放手,因为他们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他们的思 想是时刻准备着的,看见机会就紧跟其后。当然,很多时候也不能奏效,但是你并不需要如此鞍打多次就能做一些大的科学。就这么简单。一个主要的诀窍就是活得长一点。 



https://m.sciencenet.cn/blog-126-261995.html

上一篇:成名太早往往就把自己给“废”了——Richard Hamming的演讲录(二)
下一篇:科学的本质是积累——Richard Hamming的演讲录(四)

1 张志东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