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奔腾的野马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reedom110110 上海大学法律学士、同济大学政治学士、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留意哲学博士;意大利马克·比亚吉基金会亚太部研究员

博文

高高兴兴做大国——《怎样做大国》序

已有 2468 次阅读 2009-10-19 02:2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海外观察|关键词:学者

高高兴兴做大国——《怎样做大国》序
  作者:薛 涌

来源:薛涌:反智的书生


中国是否已经是世界大国?从经济总量上看,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不妨看看基本的数据: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2008年中国的GDP达到四万四千亿美 元,仅次于美国(十四万亿多美元)和日本(四万九千亿美元),超过了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三万六千多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 计,在2010年中国的GDP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经济学家们还经常通过另一种方式来核算GDP,那就是购买力。对购买力估算法最简单的解释 是:因为各国生活费用差距相当大,每一个美元在不同地方能买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比如,经济学家们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的“汉堡包指数 ”(Big Mac Index)估算同样的货币在不同国家的购买力:同样一个汉堡包,在挪威要花5.79美元,在中国则仅仅为1.83美元。也就是说, 在中国的一美元,比在挪威的实际购买能力(即实际价值)要高出三倍多。如果按照货币的这种实际购买力来估算,各国的GDP就会重新排座次。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以此估算的结果是:2008年美国GDP以同样的十四万亿多美元排名第一;中国则以将近八万亿排名第二;百物腾贵的日本,GDP总量仅为四万三千亿,远 远落后于中国而屈居第三;印度则以三万两千多亿上升到第四(在以美元面值计的常规GDP榜上仅排名第十二),德国以不到三万亿跌到第五。目前中国的经济增 长率仍然领先于印度,在未来十年,美国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有经济影响的大国。当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许多经济学家的预言:再过三十年左右,即使以美元面 值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也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这些统计数字和理性的预期来看,已经没有人能说中国不是个大国。

但是,统计数字还揭示了另外一面:中国成为大国,主要在于中国有十三亿国民所构成的世界第一大人口,并不说明中国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生活水 准。庞大的经济总量被十三亿一除,一下子就变得很不足观了。再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以美元面值计,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为三千三百多一点,在 179个被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排在第104位,如果以购买力估算,则以不到六千美元排在194个被统计国家和地区的第100位。连萨尔瓦多、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纳米比亚、安哥拉等等听起来很落后的国家,也排在中国之前。这就形成了我所谓的“大国小民”综合症:经济总量的壮大使许多中国人有了强烈的民 族主义情绪和大国意识,觉得自己在世界上应该有相当的发言权、甚至可以“摆摆大”了。但是,真正落实到个人层面,大部分中国人则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现实:自 己还属于世界上贫困的一族,经济力量甚至还不如被人看不上眼的非洲、拉美一些小国的国民。许多中国人中的反韩情绪多少也反映了这一点:区区一个小国,凭什 么和我们争亚洲文化的主导权?凭什么这么趾高气扬?但是,韩国人“牛”的一个道理是,人家的人均GDP按美元面值算快到了两万,按购买力算则超过两万七, 都是中国的数倍。作为个人而言,韩国人当然“神气”多了。更何况,中国的发展是经济改革优先,政治改革滞后,小民百姓的基本权利还没有得到充满保障,还没 有建立有效的政治渠道,让普通公民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事务有足够的发言权、参与公共决策。大家不仅是经济贫民,而且是政治小民。大国意识的膨胀和 这种小民的无助感相互撞击、冲突,自然产生了强烈的心理挫折。这也就给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滋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遗憾的是,“大国小民”很难算是真正的大国。以愤怒和挫折的心态也很难当大国。人在这种状态中所作出的决定经常是基于情绪(而且多是相当恶劣的情 绪)而非理性。这种决定的错误性自然导致更多的愤怒和挫折,如此恶性循环下去 … 这种民族主义心态强调的是大国“应有的地位”,把个人层面的挫折感归结 为国家的国际地位被低估、归结为外国亏待了自己,进而激发极端的排外、仇外的情绪,却忽视了这种挫折感的根源其实还在于“小民”、“贫民”的现实,在于我 们国家自身的原因。这是典型的通过对外发泄来躲避自己的问题的弱国心态,和大国的地位很难共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不久前,国内有一股强劲的“航母热”,甚至掀起了民间捐款造航母的运动。在中新网论坛“中国造航母,你是否会捐款”的调查中, 近万名网友投票和参与讨论,超过八成网友表示愿意捐款。其中,77.53%的网友表示愿意无条件捐款,只因自己是个爱国者,8.15%的网友表示愿意捐 款,但会量力而行。 有网友留言说,“只要中国建造航母,我愿意捐出一个月工资”,更有网友表示“愿意捐出一年的工资,以支持建造航母”。

我看到这种现象,心中不免吃了一惊。首先,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拥有强大的财政机器,能够有效地支付国家的种种职能、特别是国防职能。靠 民间捐款维持军力,往往是国家贫弱或破产的症侯,与中国当今的国力相差十万八千里。我曾看到有人算了一笔账:中国在“2003-2007年,剔除物价因 素,GDP增长年度速度基本平稳,均保持在12-13%左右;而国家财政收入5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4.97%、17.47%、18.28%、 22.90%、25.50%,呈现明显的增速不断上升的态势。显示国民财富不仅在向政府集中,而且在加速集中。”“2007年,美国财政税收占GDP比例 为18%; 日本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低于10%。早在2006年中国财政收入就已经超过日本,而同年日本GDP是中国的2倍以上。”再看国民收入 占GDP的比例,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都进入了个人的腰包。美国老百姓的年度收入占国家年度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中国老百姓的收入在GDP 中仅占10%多一点。国富民穷乃是不争的事实。这么强大的国家,这么贫弱的国民,怎么还会掀起民间为国家造航空母舰捐款的事情呢?

“航母热”的导火索,是最近的南海海域争端。中国是世界上领土第三大的国家,有漫长的边疆,加上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开始得晚,和邻国之间在边界上 的历史遗留问题自然比较多,有些争议也不足为怪。但是,这和国家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完全是两回事。作为大国,处理这些事务本应该有足够的信心,大可不必抱着 半殖民地的心态,动不动就觉得别人要来瓜分自己。在南海和中国有海域争议或潜在争议的诸国,最大印度尼西亚,GDP不过五千多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八分之 一;马来西亚不过是两千多亿美元的GDP,不足中国的二十分之一,还远远顶不上一个广东省;再等而下之,菲律宾一千六百多亿,越南不足九百亿。这些大大小 小的国家的GDP全加起来也不过中国的四分之一。和这些国家有一点小争端,如果换上老挝、柬埔寨,也许会演成举国动员的危机。中国这么一个世界大国犯得上 吗?这种心态,是属于大国还是小国呢?更不用说,近些年来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军事战略讨论中都特别强调航母这种大型战争机器的过时性、无法适应二十一世 纪的战争。大家倾注资源发展灵活快捷的高技术小型武器,如无人驾驶飞机等等。可见即使真有国家安全问题,航母也未必是个良好的解决办法。但是,“大国小民 ”需要的未必是真正有效地捍卫国家利益,而是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要争口气。航母规模巨大,有威风,更象个大国宣言。这是“航母热”的重要根源。

中国是否要建航母,还是留给有关决策部分审慎考虑。但“航母热”帮助我们揭示出了民间的挫折感,以及这种挫折感为什么可能导致进一步的挫折。大国 当然有国家安全的问题。但是,我们不妨问一问:作为一个普通中国老百姓,不管你生活在北京、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还是甘肃、贵州等落后的内陆地区,你最大 的不安全感从哪里来?究竟是外国军队入侵、自己马上成为亡国奴?还是生了病去不起医院、干活拿不到工钱、下矿井一去不归、退休后丧失了生活来源、或者房子 被人强制拆迁?

本书写作的一个基本预设,就是认为后者才是对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影响最大、中国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本书所讨论的,也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因为我深信,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中国才能充满信心、高高兴兴地做大国。

本书虽然叫“怎么做大国”。但大国仅是一个背景,一个生活场景。书的核心是人,是中国人的生活。在讲到中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体时,我要探讨 的是这究竟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离开了人,经济总量在世界排第几并不重要。三十多年后,也许中国的GDP确实会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 体。许多人为这一远景兴奋不已,甚至“不能不看好中国”。但是,这些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在鸦片战争时,中国同样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个地位,大致到太平 天国以后才被美国取代。难道有人想回到那样的时代吗?

所以,做大国不是坐在GDP的头把交椅上自我陶醉,更不是站在这把交椅上大喊大叫地宣泄。做大国的目的是做“大民”,让中国人生活得有保障,有尊严,有价值。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持长期的竞争力,才能对国际社会和人类文明作出真正的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292501-263461.html

上一篇:“九校联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目标
下一篇:召开湖北省法经济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通知

1 鲍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