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人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tjava 浮生恰似冰底水, 日夜东流人不知

博文

世界一流离我们有多近?

已有 4606 次阅读 2009-10-25 12:43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大学, 人才培养, 世界一流, 引进大师

 (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娱乐)

最近华裔科学高锟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奖,着实刺激了一把国人的科学热情,创建世界一流的口号又成为流行,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什么C9,五强联合培养等举措相继出台,但浙大年青海龟教师的自杀事件又给这和谐的大环境增添了一丝不和谐。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文化体育事业等等方面,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GDP数据和每年的增长率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在高等教育界,许多学校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蓝图提到日程表,还有许多学校为了早日达到世界一流,提出重金引进大师级学者,…,种种举措,似乎我们离世界一流并不遥远,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切都在向着早日成为一流的目标迈进,光明的前景在向我们招手。
 
在当前的一片形势大好的背景之下,笔者不禁想做点冷思考。不错,一流学府需要大师,而且,我也不怀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古训,但人家大师即便来了,能呆多久还是个问题,况且,即便大师真的来了,就能够凭一己之力,革故鼎新,开辟一个科学盛世吗?我在这里没有丝毫否认大师的作用,早在78年前(193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就发出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在这里表达的是,创建一流大学,光有大师还不够,还得要有一流的学生。打个比喻,大师就像园丁,而学生就像院子里面的树苗,而大学就是由园丁和树苗组成的整体,要成为一流的大学,园丁和树苗都得跟上去才行,而我们的大学生,不是刚刚埋在土里的种子,是已经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层层教育体系培养的已经长到一定程度的树苗,园丁的水平再高,树苗已经长成型了,你想再来化腐朽为神奇,让那些长得歪歪倒倒的树苗成为笔直的参天大树,恐怕有些勉为其难。
 
我想说的是,创建一流大学,培养出自己的大师,是一项系统工程,得从娃娃抓起。如果只是把眼睛盯着高端,瞄准高校这块领域,而不顾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那么,就像一个树苗的培养,假如需要经过几个温室阶段,在刚开始的温室里面,没有好的环境和养护方式去让其生长,到最后一个培养阶段,已经长得东倒西歪,那怎么才能够让它成为可用之材呢?诚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我们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国际上获得了多大的成果,但那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这里树苗的基数大,总有一些生命力特别顽强的幼苗能够排除各种不利因素,凭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赋,长成参天大树,另一方面和我们所采用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集中式战略有关(想想我们造两弹一星时代,举全国之力而获得成功,那是当时的世情国情所决定,而在现在的新形势下,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方式了)。但想想那些由于在刚开始阶段,由于环境、园丁培养方式等愿因,而让本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有很好潜力的树苗,最后长成了平庸之才,这样的事情才真正让人心痛呢。
 
为什么欧美能够对各类科学大奖形成垄断之势?一方面是他们确实有许许多多的大师,能够不断培养出青出于蓝的学生,但我们仔细想想,这些大师不也是经过了幼苗到大树的阶段吗?在他们接受教育的早期,由于接受了一种我们所欠缺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熏陶,造成了日后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在观念、能力、和思维方式上的全方位的差异。我们的差距,并不仅仅是缺少几个大师,更不是缺少大楼和设备这么简单,而是我们在一开始阶段就落于人后了。
 
诚然,世界各国都承认中国的学生基础扎实,但我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基础教育太注重考试成绩,太注重书本知识,不错,书本知识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需要好好学习掌握,但我们是否还需要花大力气,在中小学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动手能力,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呢?这方面的培养的欠缺,更关乎到我们会不会、会有多少大师的出现?如果不从开始的源头抓起,那么,我们即便能够通过大学的“创一流”和“引大师”举措,如果真能够出现几个诺奖获得者,那也是“火气好”,像买彩票碰了头彩,不具备可持续性,只有苗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同时,还需要我们大学的各种制度、机制,利于好的苗子冒出来,利于人的自由思想、发展,才能使得我们的诺奖获得成为定常状态,使得我们打破欧美对于科学大奖的垄断,使得我们的“人均获奖率”名列前矛,真正成为科学上的“超级大国”。
 
补遗:
 
(1)  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对于“创建一流”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工程,也是存在着“累积效应(初值敏感性)”的,初始值的不同,会造成系统演化路径的极大差异,导致系统的终态相差十万八千里,等系统的路径已经分散开了,再来进行控制调整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我们现在的举措只能是局部有效,不可能对整个宏观大局产生多大的改进。
 
(2) 一个好的教育系统,不是单单说要面向高端,产出高精尖的产品(出大师,拿大奖,做出重大发现发明),还需要要建立一种公平、合理的运行机制,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使得整个全体国民都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使得整个国民素质得到提到,指导思想正确了,土壤肥沃了,每个阶段的培养对路了,不愁高端的大树不成批成批地“涌现”。而这,已经超出了教育界的能力范畴了,需要整个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等社会元素)、国家(决策者、管理者、执行者、参与者等等各类主体)的关注、参与和积极投入。
 


https://m.sciencenet.cn/blog-245255-264896.html

上一篇:物理学大师的终极之梦
下一篇:学术研究之游学与交友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7: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