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土著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hliu 理论物理博士,湖南大学教授。

博文

知识、学问和鼎新 精选

已有 9609 次阅读 2009-10-26 16:33 |个人分类:拾穗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科学, 治学, 学问

在大学里面混,很难不和“学问”二字打交道。那么什么是学问?

 

《易经·系辞》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说明学问的获得要有经验作为基础,要融会贯通,要不就成了学究了

 

老祖宗在《礼记·中庸》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故先学后问,三思后细细辨别,才叫学问。实践中检验过的学问,才是上乘的学问。

 

弗朗西斯·培根《论学习》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http://www.literaturepage.com/read/francis-bacon-essays-102.html 故要成为有学问之人,要多方位全面吸收知识,最后学问会化为学养。这里谈的似乎多为学问之法,非学问的定义。

 

曹雪芹《红楼梦》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恐怕不是科学的学问,而是处世之道。如果这是学问,王国维、陈寅恪都是没有学问之人。

 

《新华词典》定义为: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数学规律不能都反映客观事物。数学家都没有学问? 这个定义存在明显的瑕疵。

 

本土著觉得学问二字的一个恰当定义是:自己有所发展的系统知识

 

这里,发展二字意味着至少在深度或者广度两方面有一点点实质性的贡献,也就是要在已知的系统知识上或多或少进行一点深化或者拓展。仅仅守成是不够的。

 

知识、学问和革故是三种递进的境界。

 

为什么稚儿时填鸭式的私塾教育能培养出一批国学家? 无非得益于海量的阅读和背诵。一挨人生经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知识齐备,量变生质变,突然发酵,发生相变。初通天地人,学问就出现了。

 

当社会和个人的学问发生共振,圆融自足甘之如饴,出则御风入则乘雨。知识内化可为性格和涵养,外化则为财富和地位。

 

学问的最高境界是鼎新革故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其精神能化为舍利子,死后才可能得以流传。

 

获得学问的基础是海量的知识。如何获得知识? 本土著结合古今中外成材经验,最后发现一个适合中等智力(现今国内一、二本大学在校学生的平均智力)人士的一个绝招:

 

抄书!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77-265222.html

上一篇:聆音希声处----读高锟伉俪的公开信
下一篇:一封UIUC教授对他学生在国内求职的推荐信

23 赵国求 张志东 艾云灿 赫英 刘进平 陈绥阳 杨秀海 侯吉旋 许先进 刘畅 吕乃基 苗元华 蔣勁松 李学宽 侯成亚 吕新华 李泳 张少雄 王季陶 iwesun hypersurface Aprilsky zhangshu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