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科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等离子体科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博文

疯狂的大蒜和18亿亩红线

已有 4699 次阅读 2009-12-20 16:49 |个人分类:假语村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惯性, 18亿亩, 大蒜, 茅于轼, 经济学

中国的蒜价发飙了,从去年此时的每公斤几毛钱疯涨到最贵的每公斤9元钱。同比40多倍的增长,只能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

 

原因呢?关于甲流的炒作当然有,但是局内人说,这是“市场规律”:去年大蒜丰收,价格大跌,导致今年大蒜栽种面积减少三分之一。这是今年大蒜价格飙升的主因。而且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农产品一高一低的“抽疯”现象还会继续。

 

“谷贱伤农”,不由得你不信。结果就是“市场”的报复。而由于农产品的市场的“特征时间尺度”往往以年计,一旦出现波动,只能等来年。好在是大蒜,如果是粮食呢?!

 

不由得想起去年此时关于“18亿亩红线”的一场论战。这场“大蒜的疯狂”给支持“18亿亩红线”的一方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时笔者写的博客copy在这里:

 

《被骂的茅于轼和骂人的茅于轼》

 

2008年)1224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所谓《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报告,公开反对18亿亩红线:认为我国粮食已经实现自给,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18亿亩红线的规定是错误的;等等,掀起轩然大波。

 

据说这是一个研究成果:在天则研究所的发布会上,一位研究员说:“自2008年年初启动该课题以来,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科研人员认真规划、努力钻研、深入探讨并广泛交流,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而茅于轼先生显然是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早在2007529日,茅于轼就曾在网上发表《我国不应再保护耕地》一文表述过同样的思想)。

 

“民以食为天”。因为“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吃饭问题,引起这样的反响是不足为奇的。而网络作为一个发表这种意见的平台,出现一些极端的观点、甚至谩骂也是不足为奇的。作为当事人,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茅于轼做一下简单的统计就可以看到大多数人还是进行认真理性讨论的,进行谩骂的人只是少数。但是茅先生却有点坐不住,也开始骂街式的回击:说这些人是“利益”驱动、足以说明反对18亿亩红线触动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云云。

 

作为一个学术研究成果,研究者本人却把“利益”扯进来,制成帽子扣到对立观点的头上,就已经偏离了学术的轨道。从而使“骂”被带上一个新的台阶:已经有人考证出这个项目是得到Ford基金会的支持,带着很令人起疑的“境外利益”的背景等等。

 

而若真讨论到利益的话,不说双方的相互攻击是否属实,就“反对18亿亩红线触动了一些人的根本利益”这句话来说,确实没有错。就如笔者前面所说,“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确实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吃饭问题这样生死存亡的“天大利益”。

 

茅先生们最基本的观点,无非是“土地和粮食都是商品,应该让市场自己去调节,而不应该政府干预。”

 

这种观点,说浅了是“天真”,说深了是“无知”。

 

世上的商品都是按照市场规律自由流通的吗?当然不是!不然怎么会有“走私”、“禁运”、“壁垒”、和“制裁”?最简单的例子,中美贸易的巨大逆差,真是由于美国人做不出足够卖给中国人的商品吗?当然不是。只要做过中美贸易的人都知道,中国人真想买的高技术商品,都在美国商务部的“禁运”名单上。

 

至于说到粮食,至今在很多发达国家里,也没有真正被商品化。日本对农民种粮食的补贴和对农产品进口的壁垒,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令美国人很不高兴的事。而在很多国家,土地的转让和买卖更是受到限制。在我们具体讨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里,土地更是从来就没有商品化过:其所有者是国家,而可以买卖、转让的只是使用 权而已,并非土地本身。

 

即使具有某些“商品”的属性,粮食和土地也并不遵循“一般”的市场规律。在这个问题上,凸现出茅先生一类所谓经济学家的“无知”。他们不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研究的对象,其最基本的性质,应该是“惯性”,也就是类似力学里质量的那个量。这个“惯性”决定了对象的本质,而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就是具有不同“惯性” 的对象对不同外界作用(在力学里用“力”来表征)的响应。具体的表现,就是这个对象对外界作用响应的时间尺度。“惯性”越大,这个时间尺度越长。对于粮食来说,很明显,其特征时间尺度应该以年来计量,而多数商品对外界作用响应的时间尺度是很短的:比如股票的特征响应时间是以分秒计算的,而很多商品是以天、周、或者月来计算。对于土地来说,特征时间尺度更长:把耕地改作他用(比如建房),时间尺度至少两年以上(从土地使用权出售到住户入住);而把已经作他用的土地改回耕地,到收获粮食,时间更长!这样长的响应时间,与人对粮食这种商品的需求时间:几个小时(两次进食之间的时间),到几天、十几天(人不进食可以存活的时间),相比起来实在是相差太远。等到市场可以响应(在保证耕地面积的前提下,要一年;连土地都市场化的情况下,要几年),已经不知有多少人会因为饥饿而染病、甚至死亡!

 

正是因为如此短的需求时间和如此长的响应时间的巨大矛盾,使得所谓商品、市场的一般规律在这里不再适用,或者说,在十天半个月这样小的时间尺度上适用,在几年、几十年这样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大时间尺度上不适用。而“18亿亩红线”和茅先生们的《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报告,说的正是这样的大时间尺度问题!

 

如果茅先生们真要进行一点学术研究,就该老老实实坐下来,研究一下这些ABC的问题。对批评者进行“利益”的对骂,只能把自己的“罩门”亮在对方的剑下。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346-280083.html

上一篇:磁重联漫谈(7):Petschek模型
下一篇:盘点09之——“寂寞的面条”

4 贾利军 侯振宇 PKCAT3 sjpdlut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