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guodong 严谨求实、脚踏实地

博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二)立项依据、研究方案

已有 7930 次阅读 2009-12-22 19:56 |个人分类:校内校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立项依据

    经过前两期文章的讨论,相信读者对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需要做的准备工作,以及一些外围内容填写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有了一些了解。本文提请申请者更应该关注申请书中学术性内容的撰写。这部分内容的填写是基金申请书的重中之重。在撰写时,应该着重把握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思考变成清晰的文字表述,让自己的同行能够清楚、无歧义地理解申请项目的要义所在。

  事实上,申请书设计的格式(撰写提纲)就提供了这样的形式,让申请者能够围绕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和新思路,给出清晰、明确、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科学问题和思路体现申请者的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论证则体现申请者的逻辑推断、展开和分析能力。在申请书中,这些内容是通过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目标、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等的具体叙述来体现的。要想使申请的项目有竞争力,申请者需要下大气力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准备。这里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自己确实有想法和好的思路;第二,要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两者缺一不可。

  项目的论证开始于题目。题目不是简单地给项目取个好听或者好看的名字,而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凝练而抽象出一个到位的科学问题,使同行能够确切体会到申请项目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来看,“镁合金的组织结构与性能研究”就不是一个好题目;再比如,“金属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中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也不是一个好题目。改善的办法是,首先申请者得清楚自己究竟要研究一个什么样的具体问题。第一个题目太空泛,所以显得空洞、不具体,科学问题不明确。应该围绕实际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关于组织结构的特定演化路径对性能产生作用的微观机理。第二个题目的范围就更大了,无法判断所申请的项目具体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再譬如,“金属配位化合物抗癌药物和肿瘤显像药物研究”也不能算理想的题目,如果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研究”就好一些,更可取的题目是“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性”。这样,同行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申请者的研究重点之所在。

  立项依据的撰写应该注意:不要把它写成对于领域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性的论证,或者是国内外同行工作历史和现状的简单罗列,而是应该以自己提出的问题和思路为主线展开论述。

  立项依据是整个项目的立论基础,需要明确表达出自己要做什么和怎么做,有什么理由和道理做这个和这样做。紧紧围绕凝练的科学问题和提出的针对性、自己的学术思路,结合本领域他人的工作,展开分析和论证,由此体现课题的研究价值。简单说来,就是千方百计地把拟开展的研究和要探索的科学问题、思路等方面的道理说深讲透。这需要严谨的逻辑发展过程和缜密的连贯而流畅的叙述。还要注意叙述中的衔接和转承。这个过程很像和面,一定要把面和好了,才有可能做出好吃的馒头。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避免“三段体”式的论证,即第一部分描述领域的国际热点,接下来自然归纳出这方面的研究有意义,最后,自己也准备开展相关研究。另一种三段体的表现形式为先从各个方面叙述研究的大背景和意义,然后给出或者罗列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用几句话说明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内容。这种形式的立项依据撰写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由于没有充分阐述自己对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的理解和提出新的想法,及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论证,使申请项目的价值打了很大折扣,因为同行尽管看到申请者了解了很多信息,但申请者本人的思路并不明确和清晰,更为欠缺的是,对自己拟开展的研究,在思路上没有展开令人信服的论证。其实,领域前沿也罢,领域热点也罢,都不代表一个具体项目的研究价值。项目的研究价值应该是申请者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另辟蹊径的理解思路。

  论证过程还需注意避免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以及论证叙述展开的层次和脉络;注意直接相关文献的充分占有和展现。对别人的工作要钻研和理解透彻,不要留下死角。通过文献和其他形式的交流和讨论真正理解他人的工作实质究竟是什么,这样才不至于犯不求甚解的毛病,也才能真正做到视野开阔,找到特别的角度,才能真正做到独到和新颖,做到有所超越。另外,应客观评述别人的工作,自己的观点也不要绝对化。

  论证过程要围绕项目的主线展开并贯穿始终。如果选择金属间化合物的塑性问题展开研究,那么就需要给出自己对塑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以什么样的思路去研究它,并给予令人信服的论证和说理。再譬如,如果研究抗癌及显像双功能金属配合物的结构特征,那么叙述过程就不能离开这条线,在逻辑上密切相关,要始终围绕结构特征这个科学问题,通过翔实有力的分析,讲清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与以往别人的工作有何不同,新颖之处在哪里。唯此才能使论证令人信服和有说服力。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撰写:研究方案

  本文讨论有关研究方案的填写注意事项。这部分要填写的主要包括项目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等。

  1 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研究内容是由科学问题延伸出来的最相关要素和本质关联作用、规律,需要重点突出,有足够的深度空间可以挖掘。引申出来的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之间可能是涵盖式的,即科学问题覆盖的范围内需要揭示的客观规律,两者的关系也可能是纲举目张式的。……不论是哪种形式,需要申请者注意的是:不要罗列太多的研究内容,3~5个方面的内容应该足够了,关键是内容涉及的学术深度和价值;也不要泛泛地讲述尽人皆知的一般规律性研究,一定要突出特色角度和考虑,才能引人入胜。这里不需要研究内容之外辅以长篇大论式的解释和说明,也不要将研究方案部分的内容错位放在这里,而是让它们出现在它们应该出现的地方,即分别放在立项依据部分和研究方案部分。

  例如,一个申请人在标题为“喷雾热分解法制备前驱粉组元偏析规律的研究”的正文中指出,“在喷雾热分解、烧结等过程中会发生组元的损失,使前驱粉的化学计量比偏离起始公称化学成分,即造成组元偏析,影响前驱粉的特性。”这段话的标题比较笼统,正文的表述也显得啰嗦。作者应该在分析偏析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项目的研究内容。偏析往往与组元的化学性质、热力学参量、扩散行为、组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有关,因此,研究内容就应该围绕这些要素进行梳理和组织。

  研究目标应该明确、简洁,突出项目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科学基金的目标不是追求具体做一件什么事情,而是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以特定的思路去达到预期的科学目的。研究目标应该是从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出发,借助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途径,对拟探索的科学问题有了理解之后所能达到的位置。撰写时应避免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相混淆和相似。归纳、凝练好的研究目标应该是项目的科学指向,或者是阶段性驿站。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指项目的关键、难点之所在,是一种抓住牛鼻子的感觉。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忘记在随后的研究方案部分给出解决关键问题的方案和进行方案思路的可行性分析。

  2 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研究方案要有自己的特色,采取的方案能够确保内容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同样的实验手段,在解决不同的问题,研究不同的内容,甚至不同工作深度时都会对方案的思路提出不同的要求,申请者应该对方案中涉及的具体方法、技术路线等给出有针对性的考虑和构思,并对这些考虑和构思进行可行性分析。这里的可行性分析重点应放在方案的思路上,通过可行性分析能够让同行感觉到申请项目有关研究的实施是有保障的,而不是强调项目组参加人员和仪器设备条件方面的优势和保障。这部分的叙述应该尽可能详尽和细致,要有足够的篇幅给予保障,以利于同行能够判断和把握方案的可行性。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就是指有别于他人的学术思想或思路。最好是一种思路上的新理解,以独特的角度看旧的问题,或者提出新问题和新的视角。特别要注意避免罗列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创新的程度取决于自己的想象力能否比别人走得更远。换句话说,如果申请者所提的问题或者思路能够让同行感到眼前一亮或者耳目一新而又有道理和说服力,那么这个创新点一定是非常有价值和竞争力的。

  项目特色或创新之处实际上是基金项目的点睛之笔,是申请者想象力、洞察力和逻辑思考的必然结果,是厚积薄发的必然,是对科学问题和研究思路充分论证之后的自然结果。

  3 年度研究计划和预期研究结果

  年度研究计划应该尽量具体一些,主要体现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工作安排。结合研究方案,再加上时间进度安排,就能产生很好的年度研究计划。“一年一句话”式的表述不应该称作研究计划,只能算作研究计划纲要。

  预期研究结果更多地应该体现在与学术有关的产出上,与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科学问题有密切的关系,应该与之有所呼应。重心最好放在研究工作的质量上,不是简单地发表多少论文,也不是发表多高影响因子的论文。完成的工作发表之后最好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或者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希望申请者能够重视基金项目研究工作的产出,尤其是产出的质量。

  写好基金申请书需要做到:视野开阔,问题明确,内容具体,思路清晰,角度独特,重点突出,方案可行。另外,基金项目的申请与受理尽管每年基本上都是那个时间节点,但科学研究活动是连续的,不会与基金项目的申请和执行完全同步。所以,功夫应该更多地下在平时,多思考,勤梳理,常总结,练好内功。这是使基金申请走向成功的最可靠保证。

摘自:科技导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8770-280629.html

上一篇: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
下一篇:一位宁波学生眼中的山东(有创意,转帖仅表怀念之意)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