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nx

博文

我国小麦条锈病研究取得五大突破

已有 4842 次阅读 2009-12-30 17:16 |个人分类:国内农业科技|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小麦, 条锈病

     12月26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康振生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在陕西杨凌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以中科院院士魏江春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研究方法先进,取得多项创新性成果,为揭示条锈菌的致病机理及小麦对条锈菌抗性机制奠定了基础,对小麦抗条锈的遗传改良及条锈病的持久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据介绍,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最严重的病害,流行性强,分布广。流行年份可使小麦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康振生团队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防治小麦条锈病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揭示了小麦—条锈菌亲和与非亲和互作中活性氧迸发特征、产生部位、作用靶位及与寄主细胞过敏性坏死发生的时序关系,明确了活性氧迸发在小麦抗条锈菌中所起的作用。二是从转录组水平上明确了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基因表达的种类、数量及表达特征。三是利用RACE技术结合电子克隆以及文库筛选的方法,克隆了过敏性坏死蛋白基因家族、细胞程序性死亡抑制基因等19个小麦抗条锈相关基因,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进行基因功能验证,获得可提高小麦抗条锈性的候选基因5个。四是构建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特异性的cDNA文库,明确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特定时期的基因表达特性和基因信息,获得一批与小麦条锈菌生长发育与致病性相关的候选基因。五是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并已用于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监测,建立了小麦条锈菌的微卫星分子标记体系及主要流行生理小种的SCAR检测标记,为准确地监测小麦条锈病发生及生理小种的分子鉴定提供了技术支撑。(摘自《科技日报》2009年12月30日头版)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4441-282650.html

上一篇:北京怀柔区14个乡镇将实现垃圾密闭无害化处理
下一篇:北京市绿化条例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