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ngyf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angyf 脑功能影像学研究,喜爱古典音乐

博文

SCI及其影响因子之我见

已有 7068 次阅读 2009-12-31 19:06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CI, 学术不端, 影响因子, 奖励

今天偶尔看到井冈山大学两位讲师发表70篇造假SCI论文的报道,以及有关黑龙江大学某教授发表大量SCI文章的报道。SCI在中国科技界已经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下面是我就SCI以及科研管理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仅仅是希望大家讨论的问题,并非说它们一定是problems,因为什么事都它的两个方面。

(1) 我国正在跨入SCI文章数量大国,而质量与数量明显不相称。如果按照某年发表文章数与该年文章被引用数为指标,恐怕对中国来说,“数量”与“质量”是不太可能匹配的,因为中国发表SCI,也就是近几年才开始多起来。那么按照一般的发展规律,论文数量与质量,是否一般有个先后关系?打个比方,某单位是希望先发表几篇一般的sci文章,然后逐步提高自己的水平,还是一定要直接冲击Nature Science呢?没有较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直接发表原创性论文,可靠吗?可行吗?即便是偶尔发表一篇极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是不是给人一种“撞大运”或“暴发户”的感觉呢?在基金评审中,经常遇到创新性非常大,但申请者几乎没有类似的工作基础、申请人对该领域的文献非常不了解等情况发生。诺贝尔奖,似乎成了国人的一个情结。我的问题是,目前这种状态下,即使我们出了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真的能代表我们的科研水平有那么高吗?

(2) 许多非科研工作者、普通研究人员以及科研管理者,用SCI影响因子来衡量一篇文章的水平,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是大外行;有些专家甚至院士也拿SCI影响因子衡量某篇文章的水平,也不算是很奇怪,因为他们是小外行;小同行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则主要看研究内容。但在许多大学或科研机构,却把SCI影响因子作为评审的重要标准,比如,年终奖金的标准,将影响因子乘以某个加权系数。我不知道国际上科技较为发达的国家,是否对于SCI影响因子也如此看重。

(3) 奖励机制。上面提到的将SCI影响因子与某个系数相乘只是奖励指标之一,其它指标还有获取的经费多少、科技奖励的情况、专利的多少等等,许多机构将这些指标量化,然后决定奖金多少。如果奖励少数人,人们一般不太会在意标准制定的是否非常完善。比如诺贝尔奖,全世界的科学家通常不会过于关心它的标准是否非常好,因为奖励的是极少数人。但如果奖励的对象是某个单位的大部分人或所有人,标准制定不公平,就会引起人们的争议,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一个错误的导向。有几个国家这样搞?这样搞,是否与我国的学术不端行为有一定关系?请注意,我提到的有一定关系,并非说它是决定因素。我只是想知道,有没有相关关系。


论文写作
https://m.sciencenet.cn/blog-71816-283001.html

上一篇:鸟笼与鸟巢 Bird Cages and Bird Nests
下一篇:科研经费中非固定人员劳务费比例

6 罗松 赵星 陈儒军 高建国 曹世雄 question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