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的青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uanjunhu

博文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转载于学者马剑 http://www.sciencenet.cn/u/majian/)

已有 3121 次阅读 2010-1-8 18:18 |个人分类:物流与供应链|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重大研究计划召开2009年度项目启动会

8月27日-28日,管理科学部在京召开重大研究计划“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2009年度项目启动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杰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致辞。重大研究计划指导专家组、顾问专家组、管理工作组、秘书组、2009年度资助的34个项目课题组成员,以及基金委有关人员8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王杰副主任和指导专家组组长范维澄院士分别致辞。王杰副主任在致辞中强调了本次启动会的重大意义和目的,介绍了重点研究计划的定位。他指出,重大研究计划是一个项目群,坚持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研究计划中各课题组是在指导专家组指导下开展自由探索。指导专家组肩负顶层设计的重要任务,应在整体研究方向的把握、各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分工、研究成果的集成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各课题组必须按照指导专家组的顶层设计,在思想和方法上发挥创造力,进行自由探索,围绕重大研究计划整体目标开展研究,为整体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指导专家组组长范维澄院士结合重大研究计划的立项背景和实施目标,介绍了对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思考。他重点分析了公共安全涉及的范围,介绍了由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应急管理和灾害三要素构成的公共安全体系的“三角形”模型,并进一步阐述了按照时间序列分析的三角形模型的立体化,以及公共安全的“4+1”方法学。在对公共安全理论和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范院士进一步阐述和说明了重大研究计划的研究目标和范围界定。开幕式后,秘书组介绍了重大研究计划的整体情况,管理工作组介绍了2009年度的项目评审情况和相关管理要求。

  启动会上,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严鹏程处长和国家疾控中心王宇主任应邀介绍了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实践运作情况以及国家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的实际需求。国务院应急办严鹏程处长重点介绍了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总体情况,包括:应急管理的概念、对象、体制机制,组织体系、管理体制特点、应急队伍、应急管理法制、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国际形势与国内背景,以及应急管理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国务院层面的重点任务、应急管理基础能力建设和机制建设、法规与预案建设,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风险防范能力建设等。国家疾控中心王宇主任重点介绍了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包括突发事件与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应急预案和应变式等。并以甲型H1N1流感为例,介绍了疫情的防控情况、流感大流行历史情况和流行条件、对H1N1流感的基本认识、疫情形势及分析、疫情防控、药物储备、风险和危机应对等。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三个单位应邀分别介绍了各自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平台”、“模拟仿真平台”、“应急平台体系”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示范性案例。

  本重大研究计划2009年度共资助1700万元,包括4项重点支持项目和30项培育项目。会议先听取了4个重点支持项目的研究计划报告,然后分两个组逐项听取了30个培育项目的研究计划报告,指导专家组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讨论和点评。

  会议还讨论了2010年度的项目指南和重大研究计划的管理模式,在听取秘书组关于2010年项目指南讨论稿的报和基金委管理学部张维副主任关于重大研究计划管理工作方案的报告的基础上,与会专家进行深入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管理科学部主任、重大研究计划顾问专家组组长郭重庆院士做了会议总结发言。他指出,这个重大研究计划酝酿已久,在时机、需求、能力等因素逐渐具备的条件下,终于启动实施,为中国的管理学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研究舞台,这对中国管理学界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中国管理学研究在研究问题上能否真正立足中国现实,为中国管理实践服务,在学术水平能否瞄准国际前沿,产生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这个重大研究计划寄托着中国管理学界的期望。郭重庆院士希望重大研究计划能够在“理论和方法突破、管理实践跨越、培养一支应急管理研究队伍”三个方面取得突出的成绩,为中国应急管理研究和实践做出贡献。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5559-285384.html

上一篇:国内物流需求预测方法文献综述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