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读博”不该是“赌博” 精选

已有 15291 次阅读 2010-1-14 01:38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读博, 冒险, 赌博, 收益

吕  喆

      前几天按照我最近常玩儿的谐音游戏习惯,曾经写了一篇博文“考研vs.考验 ”【1】,结果有一位zhaoxw84博友写了条评论,认为我该写篇“读博 VS 赌博”的博文,我在回复中答应有空要试试。今天有点儿闲暇,便决定写下这篇题为“读博”不该是“赌博”的博文。

     所说的“读博”,自然是指通过考试或者推荐的途径成为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这事儿了,鄙人亲身经历过读博的过程,近几年也导了若干博士生,还能大体上说出个一二三来,而且在前面的80篇博文也颇有几篇是和研究生或博士生有关的【2-5】。在这里不打算重复以前已经叙说过的观点,重点分析为什么“读博”就应该是“读博”,而不该成为一种形式的“赌博”。

   “赌博”,按照网上互动百科的说法,是“即用斗牌、掷色子等形式,拿财物作注比输赢 。”【6】显然,赌博有可实际操作也可界定具体形式,而且要投入赌注、且有明确的目标——赢钱。不过除非是真正的高手“千王”,一般人去读博就是在“蒙概率”,通常认为“学好概率就能多赢”,但真正学好概率后会发现,赌博赢的概率实在很低,所以就不赌博了。【6】

     下面让我们看看除了发声相似以外,“读博”和“赌博”有何联系?

     首先,“读博”也是需要“下注”的。这个注,就是在很多人的青春年华(25岁~35岁之间居多)中用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专门去做个被称为“博士生”的学生,拿着并不丰厚的薪酬待遇,努力去从事具有一定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最终撰写出博士学位论文,争取达到标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其次,“读博”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说是在“蒙概率”似乎也不为过。读博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研究课题的难易程度、导师的责任心、工作条件与进展和最终就业形势等很难由博士生本人决定的外界因素。“运气”好的学生,一切顺风顺水,论文选题难度适中、导师用心带、研究课题的工作基础好、实验条件齐备、进展顺利,结果是如愿按期拿到博士学位证书,要就业时正赶上高校扩招、经济腾飞等利好形势,轻易得到自己满意的高校教职或高收入的白领位置,从此过上“幸福生活”。“运气”不好,导师先抛给一个业界公认的高难度“千年课题”,然后撒手不管;看了一堆文献后要做研究时发现实验室的状况是锣齐鼓不齐,好容易凑齐了还敲不响;勉强靠自己的力量把这些家伙都收拾妥当了,实验条件不好定、结果总不理想,终于通过艰苦的努力做出点儿东西了,却发现类似的结果刚刚被国外的某课题组发表了;赶紧再设法鼓捣点儿新的东西出来,投稿却屡屡被拒;忽然间又发现时间已经临近上边规定的deadline了,匆忙写论文答辩后,发现高校的教职已几乎被占满,不得不和N个海龟与另外M个土鳖去PK一个二级学院的讲师位置。。。总的来说,真摊上这样的运气,只能说是“点儿背不能赖社会,命苦不能怨政府”。这些说是“概率”也不能算全无道理。而且你参悟透了这些也未必就是胜者,因为,当全国的博士生都扩招、全球某专业的博士毕业找工作都费劲的时候,只能慨叹——蒙对的概率咋这低呢?!

       最后,对于个别博士生来说,他们选择读博或许确实是在迷茫之中做出的一次“赌博”举动。这类学生自己可能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有些人是得过且过、患得患失;他们有的习惯于求学阶段的悠闲生活和简单的人际关系环境,对就业工作存在一定畏难心理,而且对现实的就业形势或职业现状不满意,希望改变但没有很明确的想法,于是希望通过读博这3~5年作为“缓冲”,赌的是等他们毕业时就业形势发生根本好转,博士学位证书的价值依然坚挺下去。在选择专业、研究方向和导师时过于随意,不注意自己和所选定的导师在是否相合、对所选专业和方向是否有足够的兴趣、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定课题等。总之,这类学生可能真的会把读博变成一次赌博,只是他们虽然愿赌,却未必肯服输。个别学生可能会在入学考试中失手后,一再尝试,有一种赌徒要“翻本儿”的冲动。

      说完了“读博”和“赌博”的联系,再说为啥“读博”不该是“赌博”。

       第一,按照赌场的规矩(没亲自去研究过,理解得可能不对),必须要“愿赌服输”,赌博如果输了,赌注是肯定拿不回来的。读博其实无所谓“输”,所下赌注——逝去的青春虽不会再来,但读博期间花出去的钱其实还可以赚回来,如果正如最近大家所期待的,国家能于近期大幅度提高博士生待遇的话,读博的过程中至少不至于赔钱。只要博士生本人有上进心,“读博”其实是可以有很大收获的,无论是知识的增长、见识的拓展,能力的提高,还是经验的积累,都是很大的一笔财富,这些本来就是稳赢的东西,除非当事人自愿放弃。相比之下,“赌博”一旦输了,就只能帮人增加“赌场”经验,除此无他。

      第二,“赌博”可以一再赌下去,直到人输光一切,而且赌徒往往是越输越急,越难罢手。“读博”是有明确的时间段的,不可能提早,通常也不会一直延续下去,就算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学生,也不会尝试生命不息,考博读博不止。

     第三,绝大多数“赌博”的参与者无法掌控局面,一旦参与其中,其实是把输赢都交给了概率(运气)和操纵赌博的人(是叫庄家吧?)。而“读博”说到底还是由自己决定的,读不读、跟谁读、做什么和如何做,学生自己是有选择和一定程度的决定权的,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这些选择和决定权用好了,“读博”过程的绝大部分还是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的,并不会有太多的懵懂。只有那些不肯自己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喜欢盲目从众的学生,才会把“读博”弄成很容易输掉的“赌博”。

     第四,“赌博”的赢家通常不多,但赢得的利益很多,可以“通吃”(《鹿鼎记》中的韦小宝不就是“通吃”伯么!)。“读博”的参与者(博士生)众多,但每个人能通过这个过程赢得的利益是有限的,正常情况下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把“读博”看成是获利巨大的“投资”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头脑必须清醒,因为现在博士早就不是社会的稀缺人才了,别说一般的“土鳖”,听说这两年许多海龟都给晾成海带了。所以,千万不要对“读博”抱有“赌博”赢钱通吃的幻想。
      综上所述,年轻学子们千万不要把“读博”当成一场“赌博”,而应该认真地考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否适合攻读博士学位,如果行,也要注意认真选择专业、导师和研究课题,切莫用撞大运的心态去对待如此严肃的问题,更不可视科研工作同儿戏而不认真工作,否则,在读博这种“赌博”中肯定不会是赢家。

   

参考文献:

【1】吕喆:考研vs.考验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85841

【2】吕喆:博士生发表文章的背后——也来说说博士生发文章这事儿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31242

【3】吕喆:为何有时硕博连读生不易按期毕业?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44204

【4】吕喆:不牛的人如何做导师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8126

【5】吕喆:二年制硕士如何带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644

【6】互动百科:赌博http://www.hudong.com/wiki/%E8%B5%8C%E5%8D%9A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1635-287005.html

上一篇:张磊捐钱给耶鲁大学的深意
下一篇:寒街绝句

25 刘立 张强 王进 诸葛淑媛 梁进 陈儒军 刘进平 王德华 罗帆 吴飞鹏 陈国文 马丽丹 迟菲 吴卫华 苗元华 贺天伟 李学宽 鲍海飞 葛素红 李泳 唐常杰 丛远新 yuxing628 yinglu baijiab

发表评论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