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思想闪电,如云自由漂泊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吴渝 我的微博:http://t.qq.com/iRaining

博文

对转载的建议——以科学的方式进行e时代转载

已有 5975 次阅读 2010-1-22 11:16 |个人分类:科普写作|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因为忙碌,断断续续看了一些博文却无力评论,在很多事件上,我便成了一个迟钝者。

这不,等到科学网以技术更新让关于转载的风波尘埃落地(参见《“最新博文”原创区与转载区分开显示》 ,才明白这场争议的持久性和影响之广。

对这个基本还算皆大欢喜的结局,我本无意做马后炮似的评论,但从技术角度,想补充一点建议。

触发我想法的,是梁进老师在科学网发布上述通知的评论中写到:

[18] 标题:
发表评论人:liangjin [2010-1-22 8:34:46]   
有个疑问,有时原创和转载是在不好区分,转载+评论算转载还是原创?


我的建议是:大家既然为科学工作者,那么应当以科学的方式来进行转载。不管互联网上常见的转载模式是怎样的,我们可以倡导和推广属于科学工作者职业特点的转载模式,那就是——以写作科技论文的方式来进行“转载”。

具体建议内容:

1. 永远不转载全文。只摘取精华内容,而这个内容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摘取方式可以是双引号方式的原文引用,也可以是个人摘录。科技论文写作时我们便是如此,无需多说。

2. 以科技论文的方式引用转载来源。注明原网址出处,给出标题和链接。有以下两个建议方式:
(1) 如我第一段引用科学网博文,在正文中自然引用。最推荐这种方式。
(2)用参考文献的写作方式附录在文后,给上编号,而在正文中注明引用编号。对此方式大家轻车熟路。

3. 一定使用超级链接。方便读者们点击后回溯原文。却不必全文摘录。超级链接是互联网出现后最伟大的发明,对于http协议(超链接文本协议)的良好掌握和运用是e时代的基本技能。科学网博文写作中也提供了绝好的支撑(见下图:博文编辑窗口中第二排倒数第三个图标),因此您也可以不必懂如何加入html标记在源代码中。



 4. 尽量不单纯转载,要加上个人评论。犹如我们写论文发表,总是要对他人的工作进行评价。那么,您的评论就是您最珍贵的思想贡献——至少让我们知道您转载本文的理由,哪怕只有一句话,也请给出理由和想法。说出您的想法,误解也会消除。

5. 如果要单纯转载,个人也懒得评论,那么请限制每天的转载量。最好每天打包转载一次,把所有想转载的博文标题和链接放入一个博文中发布,提高信息的密集程度。能分类最好,让有兴趣者可以跟踪这些内容。久而久之,说不定这也能做成一种品牌。

既然转载也是一种信息提供,如果我们有良好的、受到读者欢迎的转载方式和习惯,而且能为转载信息提供更多的信息附加值,那么,转载及评论肯定大受欢迎。

最后,我想说明:互联网最伟大的技术贡献之一是提供了超级链接的手段,让原本孤立的文字能够相互引用,从而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在网上,文字如此,媒体如此,人等对象也如此。我们一定要善用这些链接。

在我看来全文转载的最大坏处是:增加并造成了大量信息的冗余,而存储、传输和处理这些信息又需要新的额外资源,再追溯到为此耗费的人力、物力(比如耗电量等),肯定是不环保的。

如果有人来统计互联网上的重复信息(可以当科研内容),那么信息冗余度可以达到的百分比是多少?其实,相对于信息的巨大数量,1%的冗余都不得了。

不相信?在google等搜索引擎上用某个关键词一搜,没准儿很多同样内容会出现在不同的网址和服务器上。这种冗余可保证我们对信息访问有备份,但事实上也增加了多少浪费啊。google要去掉这些冗余信息,服务器是不是可以同样减少?诸如此类。有兴趣、有心的读者可以做这样的研究,其结果可以发表在science上那天,别忘记引用我的思想贡献。:)

同样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微软的Microsoft标记文字。最早微软操作系统用磁盘发布时(11张?),有人发现在十来张安装盘上,Microsoft这个单词出现的次数多达***次,如果去掉,似乎可以省约1张磁盘的空间。微软也似乎一度准备改名为Moft之类,最后基于什么原因还是不了了之。我个人认为Moft挺好听。(抱歉,多年前听闻,具体数字等记不清了,仅供参考。)

我们都在惊叹和呼吁信息时代的信息爆炸,其实,这种信息爆炸在一定程度上完全可以通过我们人为的努力来减少。

那么,可否从现在做起?让我们科学网的博主做好e时代的引领者,养成良好的转载习惯?推广科学论文式的转载和评论方式?

事实上,在这一点上,科学网很多博主做得非常好了。:-))

我喜欢互联网时代的环保概念,让我们以环保的方式在网上生活。呵呵



博客感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846-289441.html

上一篇:【2010个人年度十大候选之一】第一次给汽车换胎
下一篇:从科幻角度看《阿凡达》的不合理处

26 武夷山 黎在珣 孟津 王桂颖 梁进 陈儒军 刘进平 曹聪 吴飞鹏 陈安 杨秀海 周春雷 陈国文 刘立 马丽丹 黄富强 丁甜 刘钢 迟菲 柳东阳 张天翼 蔣勁松 李学宽 鲍海飞 武京治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20: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