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inderela

博文

四十大惑

已有 4927 次阅读 2010-1-26 00:0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四十大惑

 

昨晚去看《孔子》的电影,看完后,居然一点感觉也没有,甚至不知道这部电影好还是不好!今天看了韩寒对孔子的评价,把这部电影批得一无是处,我才开始仔细想想电影的内容,好像是像韩寒说得那样,没什么可取之处。不过,我喜欢子见南子一场戏中,南子说的最后一句话,“世人也许能够体会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领略到的境界”,相信编剧必须首先领会到这一境界,才能写出这样的对白,为此,可以对这部电影多加一分。

我不喜欢孔子,更锺意庄子,虽然孔子由不得我喜不喜欢。不过对他老人家的有些话还是蛮认同的,对其“仁者爱人”的境界非常向往,我期盼一个仁慈的世界!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想,也可以因为仁慈,所以懂得吧!即使不懂也没关系,人与人之间若存仁慈之心,万事皆可畅行!

孔子老人家对人生不同阶段的描述,是他另一具有科普性的理论,中国人,人人能说来几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过按照他的规律活过来,虽然大部分还没有亲身体验,但从周围的人看来,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大多数人不仅三十没有立,四十就更惑了,所谓的中年危机、七年之痒、人生困惑很多都发生在这个阶段,事业的瓶颈,情感的危机动荡、人生的意义追寻都需要在这时反复思量,因为,这之后,是另一段不同的人生啊,怎么可能不惑呢?我看不是“不惑”,而是“大惑”!

真正能够做到不惑的人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现代的“费思量”之人,他们认定一个目标,即社会承认的成功,然后埋头苦干,不问窗外之事,不问意义何在,意义就是成功!这些人没有时间与精力思考成功之外的事情,于是他们往往也能获得成功,当然他们更能“不惑”,不过,不知道“不惑”之后,还能不能坚持做到“知天命、从心所欲不逾矩”?

另一种当是像孔子老人家那样智慧的人了!他们一生都在思考人生的使命与意义,思考的同时,亦不忘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投身社会,报效苍生!个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的价值之中,是最完美的结合,这样的人生当然“不惑”,不过,重要的是,很多这样的人未必能获得社会的成功,遭遇如人形容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之境遇,若在此时,仍能“不惑”,乃为大智也!



https://m.sciencenet.cn/blog-105978-290246.html

上一篇:牛校究竟牛在哪里?(转载)
下一篇:let's be alone together

2 吕新华 刘广明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