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忽视变冷预警谁来担责?

已有 3730 次阅读 2010-2-1 05:30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气候变冷, 预警, 责任

                          忽视变冷预警谁来担责?

                                       杨学祥 

       中国科学家关于全球在2020年附近变冷的研究早于西方,这是有据可查的[1-13]。值得注意的是,“秘密报告”的变冷时间表与中国科学家预言的变冷时期完全一致,这显然不能用巧合来解释。根据地球的轨道周期,2020年冬至时日地距离达到60年周期中的最大值,2010-2030年地球处于冷周期,正像1946-1976年地球处于冷周期一样。虽然极端情况并不一定发生,但是变冷趋势变化一定存在。相关预测表明,2004(或2006)、2008201120152018~2019年可能发生厄尔尼诺(海温准两年振荡产生1年的误差),2007年可能发生拉尼娜和强震灾害,2004200720132019~20202029年中国有较大洪涝灾害。第六强震幕大约在2020~2040年间发生,并伴有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降温、火山活动和异常大震。在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前后,太平洋海面高度变化产生的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使全球有强烈的地震活动[12] 这是我在2004713做出的预测[14] 

         我在2004713做出的预测,大部分已经被证实: 

         2006年和2009年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2007年发生了拉尼娜事件和印尼苏门答腊8.5级地震,20041226印尼苏门答腊9级地震海啸以后,全球低温冷害极端事件频发,2004-2005年暖冬连续18年来历史结束,20081月中国南方发生罕见的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200911月至20101月北半球遭遇60年一遇的低温暴雪袭击。 

         除了网络上的及时预警之外,变冷的预警也发表在相关的学术刊物上和报纸上。 

        全球变暖的大趋势能预防低温冷害吗?变冷预警一再被忽视,谁来担责? 

        请相关部门召集一次研讨会实践自己加强自然周期研究的诺言。 

参考文献

1.李健。美五角大楼“秘密报告”:2010年中国气候突变。200407070000 来源:中国青年报http://news.tom.com/1002/20040707-1068715.html

2.杨学祥。地球已开始进入变冷周期。2004- 5-27光明网论文发表交流中心。http://www.gmw.cn/03pindao/lunwen/show.asp?id=176

3Francisco P. Chavez, John Ryan, Salvador E. Lluch-Cota, et al. From Anchovies to Sardines and Back: Multidecadal Change in the Pacific Ocean. Science. 2003, 299: 217-221.

4.周秀骥, 陆龙骅 主编. 1996, 南极与全球气候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 12, 44, 133, 271, 380, 381~392.

5.杨学祥. 2003, 太平洋环流速度减慢的原因. 世界地质, 22(4): 380-384

6.郭增建. 2002,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4(3): 287.

7.许靖华. 太阳、气候、饥荒与民族大迁移. 中国科学, D. 1998, 28(4): 366~384

8.任振球. 当代气候变暖若干问题商榷. : 丁一汇主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气候影响研究. 北京: 气象出版社.1997.43~48.

9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10.韩延本, 韩永刚, 马利华等. 全球温度异常及地球自转变化中的约60年周期. 见:中国地球物理2003.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62

11.汪品先, 翦知湣. 寻求高分辨率的古环境记录. 第四纪研究. 1999(1): 1~17

12.杨学祥. 大气、海洋与固体地球的能量交换. 世界地质, 2004, 23(1): 28-34

13.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14. 杨学祥。再论地球已进入变冷周期。光明观察。 2004-7-13 http://www.gmw.cn/03pindao/guancha/2004-7/13/2075001.htm 

2005

杨冬红,杨学祥.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巨震是调节气候恒温器理论的检验. 西北地震学报. 2005, 27(1): 96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世界地质, 2004, 23(4): 407-410.

杨学祥,杨冬红,安刚,沈柏竹。连续18年“暖冬”终结的原因。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论文集):137-140

杨冬红,杨学祥。重大自然灾害周期及其动力机制。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 中国地球物理2005.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355-356

杨学祥。我国基础科学的尴尬。科技潮。2005,(9):23-26

杨冬红,杨学祥。地震周期的数值估计。国际地震动态。2005,(12):37-43

杨学祥,杨冬红。旱涝周期和海震调温假说的新证据。西北地震学报。2005274):400398

杨学祥. 流感和强震爆发的预测. 百科知识. 2005, (24): 13-14. 

2006

杨冬红,杨学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全球强震和灾害。西北地震学报。2006281):95-96

杨学祥. “拉尼娜”的脚步. 百科知识.    2006, (6): 25

杨学祥,杨冬红。“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海洋预报。2006233):30-35

杨学祥。全球变暖还是变冷。科技潮,2006,(9):20-22

杨冬红,杨学祥,刘财。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2007

杨学祥。提防“气候恐怖主义”偷袭中国。环球时报。2007-4-24,第11版。

杨学祥。媒体为何总是远离科学?中国社会导刊。2007,(4下期):44-45

杨学祥。升温危害全球:被放大的科学结论?科技潮,2007,(6):20-23 

杨学祥。提防“气候恐怖主义”偷袭中国。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showNews.html?id=739

杨冬红,杨学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气候特征。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3):1-8

杨冬红,杨学祥。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5):1680-1685

杨冬红 , 杨学祥.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沙漠与绿洲气象。200714):5-12

杨学祥。给"全球变暖说"泼点冷水。世界环境。2007,02: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的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0-204

杨冬红,杨学祥。潮汐变化周期及其相关灾害链。见:高建国主编,苏门答腊地震海啸影响中国华南天气的初步研究——中国首届灾害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7205-209 

2008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文汇报。科技文摘专刊(第683期)。200832第五版。http://whb.news365.com.cn/kjwz/200803/t20080302_1777631.htm

杨学祥, 杨冬红. 全球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百科知识2008.07,《百科知识》2008/07, 8-9.

杨学祥。灾害链规律不容忽视。《地理教学》,2008 5):1-3

杨冬红,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8,2(5): 1-10

杨冬红,杨学祥。全球变暖减速与郭增建的“海震调温假说”。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 Vol. 23 (6): 18131818 

2009

杨学祥,杨冬红。地震、海啸、低温和流感:灾害链的变化趋势。生命与灾害,2009,(11):4-7.

刘洪宇。对话杨学祥 地球在“瘦身”吗。辽宁日报,20091112A06版访谈。

http://news.lnd.com.cn/htm/2009-11/12/content_908356.htm

http://sci.ce.cn/yzdq/dq/dqxw/200911/12/t20091112_20402596.shtml 

2010

杨学祥、杨冬红。4种原因可能是祸首。新文化报,201016(第5版)。

http://enews.xwhb.com/html/2010-01/06/content_144259.htm

杨学祥、杨冬红。4种原因可能是祸首。新文化报,201016(第5版)。http://enews.xwhb.com/html/2010-01/06/content_144259.htm

杨学祥,杨冬红。拉马德雷冷暖位相转换说值得研究。日期:2010-01-12 来源:文汇报。12版:科技文摘。http://wenhui.news365.com.cn/kjwz/201001/t20100112_2587807.htm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291736.html

上一篇:黑龙江大兴安岭出现-50.1℃罕见低温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春运期间或有5次冷空气入侵和潮汐组合对应

1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