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科普的对象与方法 精选

已有 8134 次阅读 2010-2-19 10:29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记忆, 科普, 思考, 方法, 对象

 

         刚才看了“立委”(李维)的mirror说科普的博文【1】,念及自己小时候就曾是科普文章的热心读者,长大以后偶尔也会弄点儿自以为是的“科普”跟别人说事儿,近期更写过几篇自以为是的科普博文,对科普也算有了多角度的认识,所以决定过来凑个热闹,谈一谈自己对不同对象进行科普的方法问题。

       其实,做所谓的科学普及(简称科普),难度很大,所以吴飞鹏老师曾在评论中说过:“科普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科普其实是一种奢侈。”【2】既然科普很“奢侈”,那么就如其他奢侈品一样,应该根据对象量身打造,换句话说,科普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应该考虑到具体对象的情况,对于不同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和学习目的的人,要有适当的区别。

       给普通人科普,他们所收获的主要是知识,为此所用科普语言的精准和概念、原理的准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绝大多数本身对科学没有太大兴趣的普通人,在“被科普”的过程中多半是在被动接受而罕有独立思考。“被科普”之后,他们通常就是直接记住了科普文章或报告中的表述,过一段时间后还可能遗忘或混淆,所以一开始的根基要打好。如果科普的表述不准确,出了错误影响会很深远,那些偶尔做点儿科普的“科学家伙”在业余时间做点儿小科普,如果出点儿小错,由于受众不多,问题似乎还不太大;对于拥有众多“科学粉丝”的重量级的科学家或科普作家,出了错就可能影响一两代人,责任会重大了许多,格外需要谨慎。大家可能都注意到了,很多早就被科普过的东西(包括“下雪不冷化学冷”之类的标准答案),不是也有些一再在各大论坛社区被热议么?
       如果给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且善于思考的人做科普,又分两种情况。说容易也容易,因为对于这些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来说,只要您能诱导他们关注一个现象,基本描述清楚相关的背景和科学原理就行了,细节层面的东西他们自己会思考,也能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他们收获主要在科普的思考过程中。说难也很难,因为做科普注定不是简单的提出科学问题和设计科学论证的逻辑线路,刚才说的那种简洁的科普方法受众极小,总归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正常的做法还得把一个问题的科学道理说透。要说透,就必须牵涉很多细节,而要掰扯明白这些细节,还得处处小心,精雕细琢,否则是很容易被镜大侠(mirror)这样的高手抓住“把柄”的。除非科普作者在写这种科普文章时就已经决心设定一个开放的问题来找高手讨论,否则想一锤定音是很难的。

      总之,科普也需要根据对象确定方法,但无论对什么人做科普,科学原理不要错,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能丢,无论是传播者还是接受者,科学的态度都是最重要的。要做到——科学,不忽悠。。。

参考:

【1】李维:mirror - 也说说“科普”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95582

【2】吕喆: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75445,评论4楼



https://m.sciencenet.cn/blog-111635-296004.html

上一篇:“戏说”与“细说”
下一篇:很恐怖,但不算袭击

22 周可真 刘俊明 武夷山 杨学祥 鲍得海 诸葛淑媛 陈儒军 王号 吴飞鹏 杨秀海 刘立 侯吉旋 樊晓英 孙永昌 苗元华 柳东阳 张天翼 蔣勁松 李学宽 高峡 高绪仁 zhaowanfu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