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当小提琴女大师遇到意外【上】

已有 4271 次阅读 2008-6-22 13:18 |个人分类:艺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对于音乐会,别人是听,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就是看了。昨天晚上我们在北大的百年讲堂看了一场维也纳大师三重奏的演出。
????
??一、意外
??
??我的小朋友送给我的两张票是第三排的,40元一张在整个百年纪念讲堂也算是最贵的了,尽管同样的票到了保利剧院可能会是400元。
????
??这样我可以看得到在我面前的三位艺术大师的表情。于是,在这样的视野范围内,我注意到一个意外的发生。
????
??乐谱,还是乐谱。不懂乐谱的我始终想知道到底一页乐谱上可以容纳多少内容,是主要的旋律还是全曲从前到后顺序式的展示?这对于我都是一个问题。
??
??三重奏里有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钢琴是一个瘦肖的年轻女子弹奏的,每次三个人起身向观众鞠躬致意时都是钢琴家被扯到中间,所以我疑心在三重奏里钢琴的地位是最高的;而刚她们三个女人走向后台的时候,也每次都是钢琴家走在最前面,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着我的胡乱猜测。
??
??钢琴家的乐谱放的位置比较恰当,就在钢琴的琴盖上,而小提琴和大提琴则是在面前放置一个乐谱架,和我买在家里用于厕所看书的那个40元的乐谱架差不多,都有可升降的杆,以及可调整的架子,当然,还有两个可压住乐谱的压杆。
??
??小提琴的问题就出在压杆上,本来屋子里没有风过,乐谱随便就可以放在架子上的,可是,小提琴家的乐谱并不是一本,而是几个散页前后放在一起的,弹奏到莫扎特的降b大掉XXX曲的时候,她翻阅了一页,手刚放回到琴弦上拉出声音,乐谱又翻回去了,我看到了小提琴家的惊慌,而且更糟糕的是,她放下了手里的小提琴,慌乱地把乐谱再翻过来,然后为了放心还特意用手压了一下,这个失误太明显了。之后这一曲的演奏她就一直担心着,当没有小提琴加入合奏的时候她就用琴弓去压一下乐谱,整个就有点慌了的意思,让我觉得特别有趣。
??
??这也再度证明了意外的美好,我一直在宣讲这样的观点,对于一个企业的所谓文化,其实是企业里一些非常态的东西;对于一个美人,也往往不是她的完美的外表让你印象深刻,而是她身上哪个不那么完美的东西,比如一颗痣,一个小疤痕会打动你未来的回忆。
??
??这一场被叫作“大师”的三重奏音乐会对于我这样的外行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个小小的意外以及对小提琴家的古怪的影响了。此时,我想更理解了美学里常提到所谓的“缺憾美”了。
??
??二、爱的忧伤与名曲的通俗化
??
??我和宁宁进入大厅听音乐会后,听到的第一首曲子是《爱的忧伤》。而且,我想我大概是听懂了一些。
??
??音乐所传递的伤感其实是很明显的,在我聆听这忧伤的爱情的时候,我想如此优美而感伤的主旋律怎么就不能谱到一首通俗的爱情歌曲里呢?
??
??但是,音乐界所遵从的逻辑和学术界还是有区别的,如果学术圈去引用别人的成果,只要说明就可以了,你可以在别人的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然后写成文章,但是音乐界就有些差异,一般地,直接抄别人一小节音乐就会被鄙视,如果大段抄袭则更会招人白眼。
??
??我知道的事情一个是《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其最好听的那段主旋律完全是《彝族舞曲》的复制,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包括邰正宵在内,这首歌曲的相关人员被人讽刺到无以附加;另外一个例子则是我喜欢的Julio Iglesias曾经从阿根廷的民歌里抄了一小节放到自己的歌里,结果被勒令赔偿很多钱,大概是几万美元吧。
??
??还见过一个笑话,说某指挥家听一位年轻的作曲家在他面前演奏刚写的曲子,他频频脱帽,并解释道,“在你的新曲子里见到了不少熟人,所以要脱帽致敬。”弄得年轻人很窘迫。这一方面说明创新之难,另外一方面说明作曲是不能重复或者部分地抄别人的,我想这是音乐界的一个共识。
??
??这就更加有问题,我觉得使得大家真要利用名曲的时候会更加不敢,从某种角度上反而限制了名曲的普及化,我是听过一些名曲的,一些主旋律那么美,放到歌里来肯定是非常漂亮的,可是现在我都没有听到太多的关于名曲在指明“参考文献(呵呵)”的前提下被引用到新歌里的事情。
??
??我想也许和写论文差别太大,实在是不好把参考文献列进去的缘故吧。
??
??这样,就只能把整首名曲填词去演唱了,而整首曲子作为一首歌来说其实并不合适,可是,版权或者创作权的缘故,没有人敢明目张胆地大段引用。如果可以放开这一限制,什么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人的多少动听的小段会进入我们的耳鼓啊,我想那一定很美妙,比单纯地欣赏音乐会要普及得多。比现在听那些劣质的流行乐的曲调要美妙得多。
??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只要在曲作家那里说明一下“Inspired by Bach's XXX Melody”就可以了,不知道音乐界的朋友以为然否?

??三、三个女人一台戏
??
??关于音乐大师,我一直觉得应该是近如小泽征尔、远如贝多芬这样的才算,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在北大的百年纪念讲堂里听到的这次三重奏也被称为大师的,刚进如讲堂见到两个20-30左右的女人在台上开始演奏的时候我甚至怀疑是不是这个三女人乐团的名字起的就是“大师”啊,就象有的衬衫厂的名字叫“冠军”一样,其实并没有真的得到过什么评比的第一名。

??不管怎样,三个女人顶着我们都知道的维也纳的宏观的牌子,又叫着大师的名头,总是件很郑重的事情。这里需要提到一件事,那就是我们因为迟到了一分钟,只好先在外面看现场录象,但是没有声音,只看得见三个人在台上认真地弹着或拉着。也看不到面孔,但是三个女人是无疑的了。

??可谓三个女人一台戏了。

??我之前没有看过关于三重奏的任何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钢琴一般是三重奏的背景部分,所以最重要,而小提琴则是三重奏的灵魂部分,所以总会用以重复主旋律,而大提琴则是三重奏的加强部分,所以会形成对小提琴的有力补充,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如果不对就算是遗笑于方家了,好在这些完全是我个人胡乱猜测的结论,并不涉及其他因素。

??在我看到的这次女大师们的三重奏里,年龄和角色的分工有点意思,钢琴家的年龄看上去是最小的,看上去只有20多岁的样子,身型也最瘦;而小提琴家则大一点,30多的样子,稍微胖一点;大提琴家则是个接近50岁的女人,也最胖。


https://m.sciencenet.cn/blog-53483-29962.html

上一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应急管理(5)——2年前的讲演
下一篇:关于一个问题的四个反诘式连续回答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