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百合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lowerofmay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博士 副研究员

博文

中国农民是“低碳达人”——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的思考

已有 4084 次阅读 2010-3-20 11:06 |个人分类:先天下之忧而忧|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低碳经济, 经济结构调整

中国农民是“低碳达人”
 

2001年底的冬天我曾在河北遵化一个平静的小村庄居住过一段日子,当时住在农民家里,睡炕。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炕,却几乎惊呆了,因为通过了解炕的工作原理我发现,这差不多应是生活当中最最科学的能源利用方式了。这时候我才真正理解到到底有啥区别,什么叫,以及汉字里炕字为什么要是这样的写法。

炕实际上是利用炉灶里产生的热量将床和暖气二合一了。西方人原先冬天取暖靠烧壁炉,壁炉虽高大气派,但考察其原理却不难发现,其实大量的热量从烟道直接走了,并且当烟道不太通畅时房屋里会很呛(我一直想为什么圣诞老人要从烟囱里进入房间,也许最初实际上他是来帮这家人来掏烟囱的,这是冬天最好的礼物);另外,一个壁炉基本上只能管一个房间,而且热量并不均匀,靠近壁炉炉火的地方会比较热。而在中国北方较寒冷地区的农村,人们将做饭、取暖、睡觉三位一体地集中在一起来,建立了独特的热系统,热效率却高得多。这个热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烧饭的炉灶直接砌在有炕的房间后面,为提高热效率炉灶一般只与炕一墙之隔,炉灶的烟道直接通到炕下面用砖头所砌出的空间,烟带着炉灶里产生的热到了这个大空间,经盘桓之后再通向连接到室外的烟道,实际上这个空间形成了一段特殊的烟道,大量的热经过这段特殊烟道时留在了这个空间,成为一个贮存热量的大热宝,热通过炕板及炕的砌墙源源不断地向房间里输送着热量,由于热辐射面很大,像个大暖气,整个房间里都暖和和的,持续数小时没有问题。每个房间的炕都通过烟道连接,那么做饭的时候利用余热就能顺便就把所有的房间都烧暖和了。

我天生体质虚寒,最怕冷。我开始还怀疑过,只靠做饭时产生的热量,热气能坚持多久,不会天不亮就冻醒了吧。然而事实让我很服气,农民家里晚饭吃得早,一般6点之前就吃完了,吃完饭没有事儿,7点多点大家就都睡了,炕上如果不垫厚一点,你还会觉得太烫了,睡到早上7点醒来,却发现炕居然还是暖和和的,真比家里的床还舒服。我在这个农民家里前后加起来约有三个多礼拜,却一直没有觉得房间里冷,没有在房间里要搓手什么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让我至今怀念在那里度过的日子,尤其是那些温温暖暖、舒舒服服、香香甜甜的夜晚。

在农村,烧火做饭一般是不花钱的,他们不用煤,而用自己地里收获的庄稼的秸秆,或果树修剪下来的枝条,废弃的秸秆或果树枝变成了做饭和取暖的能源,烧成的灰又变成了种地需要的草木灰肥料。真是奇妙,因为一切皆找到其归属。在冬天这样的热系统所产生的碳排放,却比夏天的做饭多不了多少。

由于断断续续跟他们一起生活了有月余时间,我对农民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有了一些深入观察和了解。没有受工业文明影响的传统中国农民的生活一般是非常节俭的,节俭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可能消耗最少的生活资源,产生最少的生活废物。有一位朋友跟我一起在农民家同住,我曾经跟她感叹说,我们都应该感谢中国农民,由于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个世界还不太可怕!

实际上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生活就是今天人们所热炒的标准的低碳达人的生活。低碳达人其实我们早就有了,我们有的往往不会被发现,因为至今我们中国人的眼睛还是往外看的!幸好这样生活着的低碳达人还占我们人口的大多数,否则中国早就遭了,这块土地的承载力早就崩溃了。

也许城市人以及接受了工业化文明熏陶的新型农民看上去传统的中国农民的生活简陋,但是我们的祖辈,即使是孔子,也以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低碳并不意味着简陋。由于占中国大多数人口的中国农民的低碳生活方式,减少了多少废物排放。今天,倘若农村每个人都像城市人那样的生活方式,那样的消费,中国每天的能源消耗岂不太可怕,产生的废弃物也太可怕!现在我还想说,全世界也都应当感谢中国农民,他们的节俭生活使这个世界还可以忍受,如果所有中国农民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地球非爆炸了不可!

不过,我们迅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却在逐步将低碳达人变成高碳达人,今天,在农村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越来越多地抛弃了低碳达人生活,他们以所谓承载着工业化文明的城市人的生活方式为榜样,迅速追赶,甚至超越,新的方式迅速在农村大地蔓延发展,成为取代传统生活方式的新的生活模式。然而,这些新模式令人担心。

我几乎每年都要到江苏过年,那里10年前还是长江边一个小镇,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相邻的几个乡镇在10年间就连成片并变成了令人瞠目的新兴的城区。楼房、街道、商场、娱乐设施,原来的乡野不见了,令我最为惊异的是,原来的简朴生活也在消失,脱离土地而从事工业或第三产业的农民的生活方式迅速改变了,即使年龄大的人也难挡这趋势。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和致富让这里原来的农村人很快学会了消耗和扔弃,他们的眼睛看着城市(就像中国的发展在过去100年间一直看着西方),因为他们周围没有别的模式目标。

曾经的小镇,原来是宁静和简朴,今天却充斥着各种蠢蠢欲动。有两件事情是令我印象深刻。一是那里的人几乎家家都想买私家车了。乡野迅速变成了道路、楼房,原来的街道由窄变宽,路上越来越车水马龙,处处呈现出介于城市和农村的一种中间状态。我发现一个现象,尽管农村在很快往城市转变,但承载城市功能的公共交通发展却严重滞后,尽管新的城区道路都建成好几年了,但因为线路少几乎见不到公交车。城市的发展令人们活动空间变大了,然而人们出行只能依靠摩托车或私家车,因此,实际上有许多人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车,需求与攀比大大带动了原来的镇上人的购买欲。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那些新建的道路很快就会被填满,并且出现塞车。为拉动经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曾盲目发展汽车消费,造成今天难以承受的交通压力和愈来愈严重的环境污染。新兴的城市发展是否也要走大城市的老路?先污染、先造成问题,然后再治理、再解决问题?

第二是,整个春节期间人们在吃饭方面的浪费是惊人的。致富的人们尤其想在过年期间显示他们的实力,挣到面子,因此当地饭店几乎家家爆满,每个包间的餐桌上都堆砌着满满当当的饭菜,但吃客们即使把肚皮塞得鼓鼓的,也往往只能吃掉其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剩下的一半以上都干什么用呢,当然大都倒掉;可为什么要点这么多呢,因为主人要撑面子。我在当地参加过一些具有民俗特点的上梁、做寿等活动,核心内容就一个字——吃!而且不止吃一顿,吃三顿。一般一个普通寿宴请客都要在20桌左右,浪费可想而知,关键浪费的不止是钱,是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粮食。这里不久前还是农村,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似乎没有人知道了,中国农民原来的节俭品质哪里去了呢?也许虽然他们大都还是农村户口,但从事的已是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因此早已不是农民?!

随着城镇化从事农业的传统农民必然在减少,但难道传统农民的低碳生活方式要随之消失?今天,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融入以现代城市为模板的生活方式,因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没有提供别的模式,他们的目标是要把自己迅速变成城市人,像城市人那样生活,像城市人那样消费。难道这样的想法有错吗?一点错也没有。错的是什么呢?是模式导向。

现代城市发展模式本身就是错误的,它造成了高消费、高污染、高能耗,以一种错的模式为导向,显然这样的大规模模仿是很危险的,至少对于国家来说。工业革命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崛起,使他们成为全世界模仿的榜样,尤其是二战后迅速推进的全球工业化,使西方模式几乎成为唯一发展模式,也使地球今天陷入了能源、环境等危机。

中国今天面临新的发展,中国农村会更大规模地受到发展的影响,是按照现有城市的模式发展农村,先发展成高碳,再下大力气改造,还是寻求新的模式?进一步大规模发展之前我们不得不思考,什么是中国尤其是广大处女地的农村的未来工业化发展模式。

我曾在美国学习过一段时间,对美国模式有一些切身体会。有一次看到图书馆主管把一车的靠背椅往门外推说不要了,我很惊异,因为这些椅子摇一摇都很稳固结实,椅座也没有任何破损,甚至连腿上的一点漆也没有掉,在我眼里至少有78成新。我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扔掉?她说就是感觉这些椅子腿似乎有点不太平。旁边一位华人学生马上拿下两张椅子坐了坐,说都很好啊!随后她羡慕地说,美国真是太有钱了,这么好的椅子都要扔,干脆让我拿回家吧!的确,美国的富有曾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羡慕的。在美国,每月有一天是专门扔家具的,这一天如果你好好寻摸可能会用美国人丢弃的旧家具配备一个设施不错的公寓房,很多初到的中国留学生就是这样开始美国生活的。

美国人的大手大脚还体现在无处不在的暖气空调。美国纬度跟中国差不多,我所在的首都华盛顿地区温度比北京稍暖和些,然而我发现快到五月份了,室外已是春意盎然,女学生们已经穿着吊带装走来走去或者在草坪上晒太阳了,而办公楼里的暖气居然还不停,室内的热会让人会觉得空气闷,但你也无法让外面的清凉舒适的新鲜空气进来,因为所有的窗子几乎是做死的,至少我试图打过,被主管制止了,说打不开。然而突然有一天,在楼里我觉得冷死了,怎么回事?原来放暖气的空调突然之间改放冷气了,美国人正式从冬季运行模式转到了夏季运行模式。我在想,也许是美国太富有了,他们不需要自然,他们愿意把什么都做成人工控制的,连气温都是。而这样的结果是,一年365天,我所在的工作大楼每天都要消耗额外的能源来维持人工温度,而美国有多少座这样的大楼,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能源。难怪美国人能够消耗全世界将近一半的能源——不客气地说,真是吃饱了撑的!

处处以工业发达国家为学习榜样的中国的暖气空调系统也无处不在了。今天在中国,带封闭式空调的大巴车和列车几乎普及,这些交通工具都跟美国的空调楼一样无法开启窗子,里面的人无时无刻不需要通过需要消耗能源的换气系统来呼吸空气。我想也许就是跟美国模式学的。夏天说实在的我和许多老人一样都是怕做这样的车的,因为太冷。科技部与美国合作在玉渊潭南路上建了一座号称节能楼样板办公楼,据说楼里面春夏秋冬四季恒温,我去过里面,几乎可以说楼的建设完全采用了美国式思维,即——整个大楼任何时候都是靠空调系统来换气和调温,虽然窗子还是可以开启的,但是大楼的使用说明却是要求不要开窗,因为全楼使用的是美国提供的一种特殊玻璃,据说具有非常特别的透光但隔热功能,因此如果开窗则这种玻璃就不能发挥作用了。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无法跟自然接触,并无时无刻不在消耗能源,因为即使是通风也需要消耗能源,而室外温度适宜的时候本来依靠门窗自然通风就可以达到了。罪过!至于为什么这样一座无时无刻不消耗能源的楼被称为节能楼呢?原因是,第一在同样的室外温度条件下,该楼采用的调温系统比普通的暖气系统和空调系统所能达到的室内温度都节能;第二楼里采用的是一种智能灯,可以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其强度,无人时会自动关闭。这样的思维实际上很奇怪,不知道最终有没有一个对比数据,说明全年下来这样的楼消耗的能量比普通楼少?!

我们将来可能变成城镇的农村难道要建这样的楼吗?当然永远不要!农村的发展要保持低碳思维。比如冬天供暖,也许我们在农村要推行的,不是让所有农民都住上像城市里那样供暖方式的暖气房子,而是创建或改造成一种新型的高热效率的系统,让将来的炕更舒适,炉灶更方便、干净,炉灶和炕的连接设计更合理、科学和卫生,做饭的燃料的提供和废灰等的收集成为一种社会服务。

我在这里写这篇文章,所希冀的只有一点,就是城市在向低碳转变的同时,让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农民继续成为世界模范的低碳达人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6034-300162.html

上一篇:情报!情报!
下一篇:为什么研究知识管理?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