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mirror - 如何思考?说说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三)

已有 2815 次阅读 2010-4-5 17:40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思考, 松鼠会, 电网, 削峰填谷

如何思考?说说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三)。 (2635 bytes)
Posted by: mirror
Date: April 04, 2010 06:20PM

“熄灯一小时”会破坏电网吗?这是个松鼠会的文章([www.sciencenet.cn])。“熄灯一小时”的效用就如同清明节、情人节这样的事情:说有用就有用,说没用就没用。至少观测数据是“从电力部门介绍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期间,北京市的用电负荷几乎没有减少”。 

人们日常生活被各种“网”包围着,电话网、用电网还有互联网、邮电网、运输网等等的。但是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网的存在,也很少有人去了解这些网结构。这也是专业化的结果,反正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巨大的“黑盒子”的舞台上,知道不知道都得跟着转。 

如果说“互联网瘫了”的话,这通常意味着什么?“电话网瘫了”又意味着什么呢?举一反三就是要联想到“电力网瘫了”又意味着什么。网瘫了当然有可能是指网本身物理上受到损坏,线断了伍的。但是这都属于小儿科的问题了。网上的服务器、电话交换器等的超容才是日常所说的“网瘫了”原因。不难想象,如果一个秘书同时被几个人同时要求做事情的话,秘书就要“瘫了”。 

依此“常识”看电网,显然下面的这个描述就很不合理的了。
引用:
在发电机组与用户之间,有着一个设计科学、功能强大的复杂的输电网络,这个多区域多层级的网络无时无刻不在应对用电量的起伏变化。 
发电机组的运转往往反应迟缓,通常来说,国内的煤电站从开始启动到正常发电大概需要三天的时间,核电站、气电站的速度略快些,但希望发电量随时根据用电量的变化而变化仍是不可能的。 

在日常电力供应中,类似的情况一直都存在。众所周知,日常用电存在“峰谷差异”。电厂总是要按照一定的发电总量来运转,但每天各时段的电力消耗却并不相同。高峰时段电力不够用,低谷时段多出来的电又没人使,所以电厂不得不采取“削峰填谷”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这三段里有至少三个“常识性”的错误,所以被“如何思考?(三)”碰上了。说白了,这三段就是不知道如何思考的典型事例了。 

第一个“常识”是要理解用电的“即时性”。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诱导负载、电容、交流频率等“琐碎”的事情的话,发电量与用电量永远是要相等的(匹配)。电网的作用是连接用电与发电、调整用电与发电之间的匹配。最终手段就是“拉电闸”调整(发电机的)负荷了。 

“发电机组的运转往往反应迟缓,通常来说,国内的煤电站从开始启动到正常发电大概需要三天的时间”是说点火发电,并不是调整负荷。烧壶开水也要一些时间呢,从烧水到出蒸汽也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调整负荷就相对快得多。水力大约最快,火力次之,最慢的就是核电站了。切尔诺贝利的事故起因就是为了实验核电站快速响应造成的。这是个相当深刻的教训,但是同样的事情依然不断的在人们身边发生,人总是要犯错误的。 

“技术层面上、政策层面上”云云的也是个不着调的思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经营是个关键词。如何用最少的设备获得最大的利益才是“削峰填谷”的本质。这与城市开“洋车行”的道理一样:一个车两个司机,人歇车不歇,深夜白天价格不同。这个思路并不是来自镜某人的“英明”,而是市场经济活动都是如此,没有想到就是不会思考。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309145.html

上一篇:《甜甜花絮:Practice Makes Perfect》
下一篇:mirror - 如何思考?说说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四)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9: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