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油井灭火说英雄

已有 5679 次阅读 2010-5-2 05:00 |个人分类:特种消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英雄, 灭火, 油井火灾, 阿代尔

                油井灭火说英雄

 

最近墨西哥湾发生的石油平台事故,又一次向世人突出了能源生产中的危险。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一位油井灭火专家的传奇经历。

200487日,美国传奇油井灭火专家雷德·阿代尔与世长辞,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享年89岁,死后哀荣备至。他的事迹曾经被好莱坞拍成影片《地狱战士》,广为全世界观众所熟悉。

50多年间,阿代尔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最险恶的油井大火现场,并因扑灭了3000多场油井大火享誉世界。阿代尔生前曾表示,他最引以为豪的是1962年在阿尔及利亚扑灭了加什·图依尔天然气大火。这场火灾共燃烧了167天,冲天火柱高达240米,至今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火势。 阿代尔的另一大功绩是在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后,为扑灭科威特油井大火提供指导。阿代尔带领来自多个国家的27支灭火队伍,在9个月内成功拯救了732口燃烧的科威特油井。 阿代尔还对消防技术进行了大胆变革。他在全世界首次采用潜水设施成功扑灭海上油井大火,还将炸药、水炮、推土机、探钻泥浆和混凝土等广泛应用于救火实践。

1915618日,保罗·N·雷德·阿代尔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市。家里共有五儿三女,父亲是个铁匠。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经济,但一个普通的十口之家要生存的确是件易事。出于家庭原因,阿代尔上到高一就不得不离开学校,闯入社会。他干过不少工作。1936年,他进入了南太平洋铁路公司,总算稳定了下来。此时的阿代尔以为自己不过就是个普通的蓝领,靠力气吃饭。

1938年,雷德被奥迪斯压力控制公司(Otis Pressure Control Company)雇用。第一份与石油有关的工作,让他开始与油田解下不解之缘。雷德在油田做着零活儿,开始对油田火灾产生极大的兴趣。七年后后,他已经积累下相当丰富的经验。当时正值第二此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雷德却应征入伍了。谁都说不清,这段经历是让他缩短了与成功之间的距离,还是延长了这段距离。只能说,粗糙的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后来,很多人都说,爱他是因为他够粗犷

不仅如此,雷德被编入第139排爆中队,增加了他应付爆炸及燃物的知识和经验。期间,雷德有着不错的表现,从普通士兵升到上士的阶位。复员回到家乡, Myron Kinley,一家原油开采和控制喷火的先锋公司,成为了他新的发展天地。雷德继续踏踏实实地在那里工作,扑灭油田随时出现的火灾,严格地控制出油的喷火——直到他45岁。1959年,阿代尔创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专业灭火公司红色阿代尔RedAdair)。公司因所有员工都用红色制服和设备著称,人们也更愿意称呼他雷德·阿代尔

 

油井灭火是非常有技术性的活。首先,油井灭火需要技能,灭火者需要熟悉阀门位置,灭火的最后一步就是关上阀门,保证业主不会面临一座死亡的油井;其次,油井灭火需要设备,大功率喷水机,大马力风扇,防辐射工作服等都是非常专业的设备。第三,油井灭火需要口碑(或信誉)。油井火头里燃烧的不仅仅是油和气,还是无数的钞票。那些油田经纪人,跟在阿代尔的后面递空白支票,随便填,只要你能够及时灭火。当然,懂行的阿代尔不会随便填,这样做会没有口碑,而口碑是干高技术服务,咨询和顾问业的根本和基础。没有口碑,是不能在服务业长久的,阿代尔深知这一原理,对公共事业大量捐助,因此公共形象非常好,多次获得总统的奖章,三次被总统写信称赞为美国英雄。

工作中,阿代尔几乎从不犯错误。从事危险工作的最大成功是在九死一生之后,自然死亡。生活中,阿代尔也从未表现出对任何事情的恐惧。他曾和人开玩笑说,他和魔鬼达成了一个协议,魔鬼答应在地狱给他安排一个带有空调的房间,他则同意不把那里的火灭掉。

不知何故,阿代尔曾经到过台湾,受到老蒋的款待,把老蒋送的家具当宝贝藏在家里,也算人生多阅历的见证。

阿代尔带领的队伍扑灭了北海油田大火(阿尔法石油钻井平台大火),一个月工作的报酬是一亿美金。他的事业,是搞服务和咨询的专业服务的典范和样板。不过,他退休之后,其手下CootsBoots又另起炉灶办公司,已经没有阿代尔的传奇色彩了。事实上,阿代尔的老师金利,才真正是油井灭火领域的开创者和先驱,也没有阿代尔的机会好。所以,一个人是否成功,取决于个人的天赋,个人对机会的把握和时代的需要,关键是最后一项。

 

有道是,美国英雄阿代尔,油井大火显神威,注意形象保口碑,一生荣耀后人推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18704.html

上一篇:油类污染有文章
下一篇:草船借箭话火攻

3 武夷山 吕喆 饶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