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象牙塔内大学教师为何甘于堕落? 精选

已有 11990 次阅读 2010-5-6 15:29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大学精神, 大学教师, 教师发展

“象牙塔”是传统大学的简称,我现在权且把它当成中国现代大学的符号用一下,实际上十分不恰当。在传统大学中,象牙塔象征着高贵、纯洁、敬业、忠诚。可今天我们的大学教师却在甘于堕落,别人把我们的大学教授当成“叫兽”,把专家当成“砖家”(钻家),把学者当成“学习别人的人”。虽然不好听,但终归代表着一定的现实。大学教师委实在堕落,且是甘于堕落。其具体表现如下:①学术道德失落,大学风气不正;②甘当代言人,不代表“专家”讲真话;③不思学术进取,一心想当官,即使大牛也不例外;④为项目、评奖搞关系或“被搞关系”;⑤不思教学,只想科研;⑥忽视育人,对学生不管不问;⑦批发式带学生,失去导师规范;⑧对当权者屈膝,失去知识分子风骨;⑨学术商业化,为了钱不要真理;⑩对女学生进行潜规则;(11)重视眼前利益,放任科研的负面效果。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很多现象,也可以自我对照,也可以以此对照所有大牛们。问题是,为何如此?要知道在中国,“天地君亲师”,教师是和天、地父母联系在一起的。想想原因可能如下:

1、适者生存的丛林规则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面对变化的外部环境、相对稀缺性和共享性的资源,大部分人和组织都会遵循丛林原则行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标准,并即期自己行为利益的扩大化,他们力求比自己的过去或其他人(组织)获得更多的资源。丛林原则是适者生存的原则,也是组织与个人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应对方式。这种原则会产生信仰冲突、失信、欺骗、强权、偷盗、污染、壁垒与歧视等行为。在现行的大学中,教师要想生存,就必须具备一些硬件:当官;做成功科研(获得国家奖、国家项目、在权威杂志发文章)等。这些是大学中流行的硬通货。为了这些,大学教师不得不降低自己的人格,违背自己做人的尊严,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想做的事。而时间长了,这些不想做、不愿做的事却成了大学教师的习惯,于是,这些经过习惯形成的做人原则,就成了真实大学教师的一部分,这叫“面具泛化”,我叫它现实我与真实我相统一。

2、缺失的公共知识分子精神

虽然北宋大儒张横渠把知识分子(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师)的品性归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成为过一个独立的阶层,也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中国知识分子只有哲学史上“智者派”的“成就你自己”,而没有苏格拉底的“成为你自己”。在中国的知识分子成就自己的最为主要方式是“学而优则仕”,其依托的对象也主要是当权者。当知识分子不能“傍大官”时,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知识分子的主体意识、公共事务精神基本没有形成。所以,现在无论什么社会事务、还是公共事务,基本上没有大学教师的声音。如有,也是社会化的声音。

3、市场化的诱导性制度

现在大学中一个基本的现象是“指标化”。大学所有的一切基本上都和大学中的“分数”相联系,而分数与金钱相联系。发一篇论文、写一本书、主持一个课题、获得一个奖项,甚至于参加一项文体活动都有“名码标价”。“不发表就死亡”的哈佛规则在中国大学中普遍存在,并被无限放大。在大学中不搞科研意味死亡,不当干部,意味着很难有大的科研成就。在这种市场化的利益性的诱导制度“引诱”下,师道尊严之风丧失殆尽。大学教师为了挣得“公分”,不得不想尽办法。那些基础课、难以形成成果的人基本上为此没有了大学教师的尊严。

4、教师敬畏感的消失

前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认为,大学对社会承担学术责任的核心途径是教师的工作,而且教师的学术责任是一种“完全责任”。他说:“如果一个教师病了,或出人意料地缺席了,另一个教师志愿地来完成那个教师的课堂教学或住宿监管任务。可以理解,对学生承担的每一项义务都必须得到满足,而且额外的努力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1]所谓“完全责任”不是针对单个教师,而是指教师群体或大学团体,大学所承担的是一种“无限责任”。大学教师必须对课堂负责、对教学负责、对学生负责。可我们的大学中,最为中心的工作却成为无所谓的工作。教师是什么?就是一个赚钱养家的职业!教师的事业心、事业感全然消失,大学教师对教师的敬畏全然消失。大学中只专心于教学、人才培养、教书育人的教师被人喻为“有毛病”、“不正常”。这些人到死时也不明白,为何专心讲学的人进火葬场前也评不上教授?!

5、大学边界的消融

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促成了世界范围内各类组织的互相依赖。大学与其它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相互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大学一方面为了实现自己的组织目标而依靠其它组织,另一方面,大学也是其它组织实现目标的手段。大学与其它组织间的边界正在消融。大学的人才培养对其它组织的依靠越来越强;大学与企业之间存在互相依赖、互为目的之关系;大学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越来越密切。所有这一切,都使大学失去了自身的组织特性。大学越来越像政府,越来越像企业,越来越像市场,就是越来越不象大学。大学的教师在这种大学边界消融过程中,也与社会人同化了。
6、中国文化使然
在中国文化里,“官”历来被视为“青天”;而“知识分子”则被视为“工具”、“老九”。所谓“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从字源上讲,“士”是知识分子,“仕”是官员,知识分子只有当了官,才给加上一个人字旁,当了官才算是个人,不当官就不是人,就不能加这个人字旁。知识分子的命运孔老夫子已经给规定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而优则仕”,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角色框定。
注:如有您的特征,请勿对号入座,作者并无恶意!

 

 



[1]  []唐纳德•肯尼迪.学术责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3



https://m.sciencenet.cn/blog-359436-320584.html

上一篇:大学校长论坛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践剖析?——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
下一篇:大学也需要印象管理

32 黎在珣 卫军英 钱钧 李传亮 陈儒军 王涛 曹聪 曹相生 王修慧 逄焕东 李丽 吴志民 刘继顺 牛丕业 王启云 李志俊 曲津华 李学宽 侯成亚 鲍海飞 左正伟 徐耀 王永林 赵新铭 杨大勇 林涛 董征 dnastar Wunderfool hww0701 liangqiang hd19650111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