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秀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ay2631

博文

论文交流之四

已有 2664 次阅读 2010-5-6 18:59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四、化石形成的方式结果不同,提出化石结构形态的新模式。一般来说,保存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物,埋藏在地下被周围沉积的矿物质所渗透取代。经过自然界的石化作用,变成保留原物体形状、结构或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化石。许多化石被覆盖在其上的岩石压平,呈现片状板状。如春秋时提到的山西的“龙骨”,就是古代脊椎动物的坚硬部分骨骼和牙齿形成的化石;阳泉比较常见的石灰岩中的贝壳化石,就是海水中沉积的贝壳被软泥沙压紧,并胶结成海相沉积岩中的化石。贝壳化石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就会在海底软泥上留下压印(阴模);进一步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一种物质所填充,就会形成压痕(阳模),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一般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的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许多地方无脊椎动物、鱼和植物形成的化石,由于它们的化学成分和埋藏方式。使他们机体中有机物质仅以碳薄膜的形式保存下来,如一片革质树叶清晰地叶脉。这种碳化作用是生物埋藏之后在缓慢的过程中发生的,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炭化植物化石。一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原生物最精细的组织结构。这次发现的阳泉犁川国兰一号化石,与以往发现化石的不同之处是,植物体外部形状结构在石化作用过程中,被细粒泥沙所填充,形成了它可见的土红色扁叶形状痕迹的化石。与此同时,其本身内部含有的有机物质,则沿叶片、花茎形成的石化物中,呈现出不规则的点状分布,在显微境下观察则成圆形碳粒状(或油珠状),且碳化程度不同。初步研究认为,原因可能是犁川国兰一号化石本身,是由极易腐变的茎叶组成的草本植物构成的,由于它本身含有大量的水分,有机质在分解的过程中,在高温环境及重力挤压下,由于有效有机物质成份含量相对较少,不足以形成比较完整的碳质薄膜,在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下,仅能浓缩聚集成碳颗粒状(或油珠状)物质,沿茎叶化石方向不均匀分布。这种显著的特征似乎也是古植物尤其是草本植物很形成化石,难以被人们所发现采集到的原由。这种古植物在石化作用下碳化形成的双重结构、双重物质形态构成的新的化石成因假说,是一个新的发现,是一种新的理论,在以往化石学说中是没有被明确的记录介绍过的,是对化石学理论的一项有益的补充,一个重大的突破。为我们今后寻找古植物化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新的可循之路。海洋古生物与陆地古生物,陆上古动物和古植物等各类化石的形成方式和结果,应是有区别的,不尽完全相同的,这一点我们应有所认识,这里不再展开论述。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7199-320672.html

上一篇:论文交流之三
下一篇:论文交流之五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8: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