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qyso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qysong

博文

一流教育和科研的职称评定应该国际化

已有 3568 次阅读 2010-5-8 10:40 |个人分类:科研模式中西比较|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我们要发展一流大学,教育和科研,职称评定也应该国际化,无论是哪个发达国家,教授都不容易获得。国内现在难度也大多了,但还是比率太高,国内的学院的规模,也就差不多国外一个系的大小,你数数每个学院有多少教授,而国外一个系有多少教授,可能是1/4或1/5。同样其它职位也是如此。中国大部分限在副教授,我估计这是群体最大的,其实国外的副教授职位也是少的可怜。博士后、讲师或高级讲师,国内少的多,而国外这个群体人就多点。 是个金字塔型结构。很多国内是副教授和教授的人,在国外当过访问学者,应该能感觉到, 同样职称差之远咦。而国外设立这么个高标准会不会降低人们从事研究的积极性呢? 肯定不会,要不他们的科学发展更好呢。相反他们都很遵守这个规则。他们为每个阶段设置了,比较有荣誉性的项目。如博士做的好,可以更容易申请国家博士后基金支持,这和一般学校和项目给的不大一样,比较难申请到。 而国内是有些博士或博士后,有点苗头,可能就直接提升到教授了。这看上去很鼓励人,但实际上很不合理的,拔苗助长。博士和博士后做的好,很可能是导师的影响力在里面,也容易滋长他们的骄气,他们自然和国际上比,我这末年轻就教授了,觉得水平应该到了。而国际上很多发表过Science和Nature类的文章的博士或博士后,也还在为下一步考虑提升到,助理教授甚至下一个博士后机会奋斗。有一点我的说明,国外博士后起,工资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它也相当一份工作,而不是和国内当学生一样,所以这收入够基本的养家活口了,但缺点是短暂性的,不是长期的,所以过几年得换地方。 国内现在弄的博士和教授没有国外和以前让人敬佩。这本是一群社会高水准(知识,创新和良知等)的人群,却泛滥,非常可能影响到国家长远发展。而且容易形成不良风气,找最有影响力的导师(靠大树),获取最大的支持,尽快评上教授和博导。做科研也需要经历和积累的,国际模式合理保证科研人员在不同阶段得到合理锻炼,然后才合理达到教授职位。经过这麽一个过程,也基本上是真正喜欢搞研究的人留下来了。

那也有人会问,国内如果按照国外模式,那大家都没积极性了?其实只要合理,公平和国际化,并保证每个阶段工资水平差别别太大,实行起来也不难。如果不行,可以制定计划,慢慢过渡到国际模式,可以结合新加坡和香港我们华人成功的地方。一般那些教授不值钱的国家,一般都不发达,属于政策性的,玩自己的游戏,怎么能指望产生最原创的成果呢?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3663-321361.html

上一篇:博士培养的一些感想
下一篇:教育科研的社会性

1 贺天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