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ngs12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ngs1212

博文

指望杂交稻增产养活的中国人,醒醒吧!

已有 9667 次阅读 2010-5-20 19:04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杂交水稻, 种三产四, 学术泡沫

指望杂交稻增产养活的中国人,醒醒吧!

陈绍光

(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长沙  410125

摘要:杂交稻学术泡沫掩盖不住19年来我国稻谷只增产1.35%的事实,杂交稻吃饱全中国只是一个成年人的童话。支撑中国粮食安全的是小麦与玉米。发展水稻生产的必由之路只能是质量效益型之路而非“种三产四”的高产之路。

关键词:杂交水稻  学术泡沫  种三产四

 

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中国政府需全力关注的最大民生问题。由于严格的计生政策,中国的年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左右,19902008年的19年中,中国的人口增长也应在19%左右,而同期中国粮食增产了18.5%,粮食与人口的增长基本平衡。但是,支撑中国粮食安全的是被媒体冷落的小麦与玉米,而以被媒体热炒为吃饱全中国的杂交稻为主的水稻,19年来只增产了1.35%,指望杂交稻增产养活的中国人,情何以堪?两壶开水不响,壹壶响水不开,我们只好那壶不开提那壶了。

一、水稻生产形势严峻,弄虚作假大行其道

我国水稻产量1997年突破2亿吨(20073.7万吨),创历史最高位,此后就逐年下降至2003年谷底的16066万吨,较1997年减产20%,甚而低于1982年的16160万吨。自2004年起,随着中央每年一号文件关注农业,产量连续5年拉升至2008年的19190万吨,但仍然没有达到1997年的历史最高位。《中国农业年鉴2009》发布了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我们摘出一部分稍加整理后列表于后。读者从中可以看出,2008年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1.35%14.5%71.4%。玉米由于播种面积扩大而增产幅度最大,其单产增幅22.6%也远远高于水稻单产增幅的14.7%,说明在此期间玉米的育种、栽培技术的进步决不输给以杂交稻为主的水稻。最为可圈可点的是小麦。水稻的播种面积减少了11.6%,但小麦的播种面积同期减少了23.2%,减幅是水稻的2倍多,而产量增幅为14.5%,是同期水稻产量增幅的11倍;同时,小麦单产增幅为48.8%,是水稻单产增幅的3倍多,说明小麦在育种、栽培技术方面取得的科技成果是实实在在的成果,不是需要行政力量推动与项目资金配合才能有限推广的“高科技”。

杂交水稻的学术泡沫如何堆积出高产假象: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常规稻的产量压低来拨高杂交稻。例如:20099月,在中国水稻技术对外合作部长级论坛上,中方有人称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7%,产量为7.2/公顷(即480公斤/亩),比常规稻的5.8/公顷(即387公斤/亩)要高出1.4/公顷……即是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4%,每亩增93公斤,符合袁隆平关于“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每亩增产约100公斤”的一贯结论。全国杂交稻平均480公斤/亩有依据吗?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中未单列杂交稻,但湖南却每年将杂交稻的播种面积、产量、单产分别按早、中、晚稻详细列出。我们查看了近5年的数据,没有发现达到或接近480公斤/亩的数字。2008年湖南省杂交早稻、杂交中稻、杂交晚稻的单产分别为394公斤/亩、449公斤/亩、448公斤/亩,平均为430公斤/亩,以种杂交稻闻名的湖南尚且如此,全国平均那来的480公斤/亩?不过是把常规稻的产量砍些过来放在杂交稻头上而已。维持杂交稻“吃饱全中国”这个成年人童话的最好办法是永远不要统计杂交稻产量。

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07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袁隆平荣登榜首,提名理由称“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仅吃饱了全中国,而且每年光增产的粮食就可以多养活7000万人……”(且不论杂交水稻根本不是中国人的发明)试设想一下,杂交稻19年来增幅只有1.35%,比同期人口增长的速度慢14倍,如果小麦、玉米的增幅也和水稻一样,早就天下大乱了,那来的吃饱全中国?

全国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单产

(摘自  中国农业年鉴2009,第12页)

 

1990

2000

2008

2008年比1990年增减(%

粮食作物

 

 

 

 

面积(千公顷)

113465.8

108462.7

106792.6

-5.88%

产量(万吨)

44624.3

46217.5

52870.9

18.5%

单产(千克/亩)

262

284

330

26%

稻谷

 

 

 

 

面积(千公顷)

33064.5

29961.7

29241.1

-11.6%

产量(万吨)

19833.1

18790.8

19189.6

1.35%

单产(千克/亩)

382

418

438

14.7%

小麦

 

 

 

 

面积(千公顷)

30753.2

26653.3

23617.2

-23.2%

产量(万吨)

9822.9

9963.7

11246.4

14.5%

单产(千克/亩)

213

249

317

48.8%

玉米

 

 

 

 

面积(千公顷)

21401.5

23056.1

29863.7

39.5%

产量(万吨)

9681.9

10600.0

16591.4

71.4%

单产(千克/亩)

302

307

370

22.6%

二、1990年代以来水稻为何不再增产

1990年前的15年,即19751989年,全国水稻产量由12566万吨增至18013万吨,增幅为43.3%,年均增幅为2.89%;而1990年后的19年,即19902008年,全国水稻产量增幅只有1.35%,年均增幅0.07%,即1990年前水稻年均增幅高出1990年后的40倍。有良知的政府官员、专家、读书人难道不应该问几个为什么吗?

影响水稻总产量的主要是政策层面的东西及供求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的农民种稻积极性空前高涨,“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水稻产量大幅提升;1990年代以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及市场经济的确立,在供求关系及偏低价格的影响下,农民关注的是效益,种稻积极性受挫,部分农民放弃双季稻作制度改种单季,减少了水稻播种面积,在单产不能提升的情况下,总产量再难提升。

影响单产的主要是技术层面因素,天气变化、农资供应、水肥条件、栽培技术、品种等。上世纪7080年代,农村良种推广、品种更新的渠道不畅,生产队与农户都是自己留种,有什么就留什么,留什么就种什么,有的品种一种就是10多年,混杂、退化是常事。此时用新选育的杂交水稻高产组合取代当地当家的常规稻品种,杂交稻的新品种优势、杂种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当然能较大幅度增产。

进入90年代以来,常规稻育种在杂交稻育种的拉动下,有了长足进展,新选育的常规稻品种与已推广的杂交稻组合在产量上常不相上下,呈相互赶超之势,此时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的幅度,通常不过百分之几,再也难现袁隆平所说的“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每亩约100公斤”的昔日风光。90年代以来,水稻增产风光不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杂交水稻本身的单产20年来一直停滞不前。袁隆平等人撰写的《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农业出版社,91年)列出了自1976年至1988年杂交水稻的播种面积与单产,其中1988年全国杂交水稻的单产为443.65公斤/亩,与湖南省统计年鉴发布的2007年、2008年全省杂交稻单产持平。由此引发一个严肃的问题,近20年来杂交稻令国人惊奇、自豪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如两系法、超高产育种、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到哪里去了?

三、发展水稻生产必须作出的选择

农民种田实质上是在未计土地占用费和劳力成本的情况下自己为自己打工,当然也会追求他的利益最大化。并非产量越高农民获得就越多,有时甚而相反。因为每增加一定产量的投入,会随着基数的增大而增大。把稻谷产量由300公斤/亩提升到400公斤/亩,增产的100公斤稻谷的产值会大于农民的投入,农民当然会干;但将亩产稻谷由500公斤提升到600公斤,农民的投入会大于100公斤稻谷产值,即得不偿失,农民就不会干。通过行政干预强行推广在较高产量基础上追求更高产的“丰产计划”,如“种三产四”就无异于‘劫贫济富’。

提高国家水稻生产总量的技术路线有二条,即产量型与质量效益型。“种三产四”就是产量型的代表,它以环境为代价(较多地使用农药与化肥)、以增产为目的,农民并不能增收,必须有“项目资金”补贴农民才能被动接受。9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的重大科技成果如两系法、超级稻,之所以很难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来拉动水稻增产,就在于“生不逢时”,错过了农民追求温饱的80年代,到了90年代,这些成果农民不会感兴趣,因为此时农民更关注的是效益。日本大米在北京售价高达98/公斤,泰国香米以比国产大米高11.5倍的价盛销大半个中国。以米质而言,湖南省研究常规稻育种的专家们早就育出多个超泰国、赶日本的品种。我省多数水稻产区是丘陵地区,极难实现机械化大生产,但却有较易回归自然的后发优势。如果我们通过组织专业合作社的办法,组织、约束农民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求的稻谷种植规程来种优质稻,并改变“重种植、轻加工”的习惯,在加工过程中注入免淘洗、营养强化等科技含量,优质米卖15~20/公斤是办得到的。每亩单季产300公斤,一年双季600公斤稻谷,按50%的整精米率计,可得优质大米300公斤,按20/公斤计(2009年湖南就有企业实现了),产值就是6000/亩。如此丰厚的产值,就可给种植者、加工者、营销者等各环节都留下足够的盈利空间。如果是“种三产四”,即便亩产800公斤,可出400公斤大米,产值也不过1600元。选择质量效益型道路,通过市场需求的推动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让农民组织起来,种优质稻、绿色稻、有机稻、特色稻(如富硒稻)。既维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农民就会自动地复垦弃耕地,恢复双季稻,从而增加国家水稻的生产总量,进一步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杂交水稻并非伪科学,而是实实在在的真科学,上世纪70~80年代,它为中国水稻的增产出过力、立过功。90年代以来,杂交水稻的荣誉、光环越来越多,但对中国粮食增长的贡献却越来越少,这还不应该深刻反省吗?



https://m.sciencenet.cn/blog-401688-326765.html

上一篇:“种三产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3 金小伟 郑波尽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5: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