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xl871437

博文

关于认识的基础性思考

已有 3675 次阅读 2010-6-11 15:55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认识

人对于世界的认识既发生于两者的相互作用之始,也发生于两者的相互作用之中。一般而言,认识的过程在于:外界刺激人体,引起感官神经的冲动,神经冲动经由神经系统传人大脑等神经中枢,刺激在其中被分析处理,最终实现对外界的间接认识。

由此可知,认识的发生有两个必要条件:其一是有外界对人的刺激。认识不是脱离实际的一味冥想,不是闭门造车,而一定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脱离实际的空想家跟精神病患者无异。其二是有神经系统以及神经中枢对刺激的处理,而非单纯被动的物理刺激,不是风吹草动,而一定落实到内部的处理和反馈,不经思维处理的受力者同木偶一样。理论上讲,有可能存在着有别于地球动物神经系统的其他具有类似感知功能的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结构,机械生命和智能机器人看起来也不一定就是天方夜谭,另外光通信技术的研究实践也暗示:电磁波也可能取代电流和化学物质作为信息传导的中介。

外界对于人的感官的作用情况如何?

类比力学中受力分析的方法:在已知宇宙中的四种基本作用力中,外界万物的万有引力对人体施加引力作用(但是由万有引力的特点,通常只有地球的作用力能够为人察觉,在此不作细论);电磁力也广泛存在(然而自然界鲜有天然荷电宏观实体,因而超距电磁作用表现得很不明显),对人体的作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人所沐浴其中的光(辐射)对人的作用、人所沐浴其中的空气对人的作用、人所接触的宏观物体对人的作用(三种作用方式对应的人体感官分别是眼睛、耳朵<鼻子味蕾>和皮肤<广泛分布于骨骼肌当中的神经感受器>);强力与弱力由于力程极短,很难讲在外界对人体的作用中起作用,在此也不予讨论。

光、空气与宏观实物可以直接与人体接触发生作用,从而体现自身的信息,同时,通过与其他物体的作用,其他物体的信息也通过光、空气与宏观实体反映给人(通常这部分信息更为人所真正关心)。那么三者分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介质(因为事物是在是相互联系的)对人体的作用的具体内容怎样呢(包含那些信息)?

光作为对象,自身包含的性质有(不谈光的化学组成),能量(功率与频率),方位。光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的方式有三种:生产(发光),反射与吸收(前两种作用情况下,光都可能与人体发生作用)。因而可能包含某物的信息:存在与否、方位、能量、形貌、(化学组成)与运动状态。比如太阳光让我们知道太阳存在,在那里,高温,球体,氢氦成分和自转。

空气自身包含的性质有能量,化学组成,方位。作为介质,空气也以三种方式与浸没在其中的某物发生相互作用:物质交换(升华、凝华和扩散),声音(振动)和热传导。包含某物的信息:存在与否、方位、能量、(形貌)、化学组成与运动状态。比如一瓶敞开的香水在空气中的气化和扩散让我们嗅到,了解到关于香水的存在,方位,化学成分,运动。火车的呼啸声让我们知道火车的能量和运动。铃铛声让我们知道其中空的形状。

实物自身包含的信息:有无,方位,能量,组成,形貌,运动(自身的性质和与别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实物通过与某物直接接触而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也包含某物的若干信息。比如推动一张桌子,桌子与地板的相互作用让我们通过桌子认识到关于地板的信息,比如形状质地等。盲人利用拐杖也能够了解地面的信息(显然这个过程里听觉也起到了作用)。

到此,我的工作只是理了理可能为人所认识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的范围,我们也已然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类认识的限度。对于认识的限制来自两方面——

在自然作用方面,有信息传递的先天缺陷:有一部分存在根本不与光发生作用,完全透明的物质,不透明物质的内部以及未知的可能存在;有的与光的作用是终极的而无法为人所感知,比如黑体,黑洞;这些都对人的视觉免疫。地球以外的存在物无法直接与空气发生作用,人的听觉嗅觉味觉等器官便对此失效。一步之遥的存在物,无法为人所触摸,则人的触觉也将无能为力。如此划出了各个感官所面对的自然信息的疆界,再对其进行组合(这一步工作内容比较复杂,篇幅所限不便详述),则是人的整体的认识域。当然在绝对意义上讲,万有引力(乃至四种基本力)的普遍存在本来已然将宇宙的所有存在信息公之于众,奈何人的感官远远未精细到这个地步(实际上也是永远不可能的),因而就此过火的量级的差异来回避自然信息的局限显然不当。

在人的感官方面:效率原则使得人的感官具有广泛的选择性,然而效率提高的同时,局限也明朗化了。人的视觉虽然的确能够识别某物的存在、方位、能量、组成结构以及运动方式。但都是极其含混的:人眼对于可见光以外的,过大过小的,过于微弱或者强烈的,变化过快或者过慢的存在都是是盲目的,除此以外人的视觉认识有极多不可靠经验模式,海市蜃楼不是真实存在,立体画并非立体,筷子在水中还是直的,月球自身不发光,血液不一定滚烫,遥远的恒星貌似比萤火更微弱,实则却比太阳更大,燃烧地更剧烈等等。而人的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更加局限,只是能在极其有限的意义上区别声音,化学组成,温度和形貌。(对于过去近乎一成不变的自然生存环境,这些认知感官和模式也许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人类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日新月异,对于“古老”的人体和徐缓的进化模式造成了严重挑战。比如核辐射对人体伤害极大,然而人体自身对于它却没有任何感官基础,对其毫无知觉。)

然而自然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普遍的,加之人是能动的人,因此人就能够利用自然物的相互作用规律(对人来讲也是某种能力)来拓展自己的感官能力,弥补自然信息输入的局限。例如对于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利用让人眼识别本来无法识别的存在。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补救人的感官方面的局限比较容易,对于自然信息方面的缺陷的补救则像对待硬伤一般艰难,比如对于黑洞的认识。所以我们看到,人的认识主要是在对于感官功能的不断扩展当中获得发展的,而认识的边界则最终由自然信息供给的可能性范围来限定。

外界对人的刺激完成,接下来的任务是将刺激转换成感受(由感官上升至心灵),这一步又是怎样实现的(十分复杂,在此只作初步假想)?

前已提到,外界刺激中业已包含了有无,方位,能量,组成,形貌,运动(自身的性质和与别物相互作用的性质)等方面的信息,翻译成感觉就是有没有、是什么、什么样子、在哪里、冷热,动静,与别的东西作用表现如何。对于宏观物体一般能够作用于多个感官,既有感觉分析又有感觉综合,比如一个苹果,视觉针对于形貌,味觉针对于化学组成,触觉针对于能量。而对微观存在,时常只有单一感受,比如光只有视觉感受,香气只有味觉感受等。

认识的结果指出,世界具有统一的微观组成,分裂的宏观组合。因此自然物具有与组成挂钩的普遍相似性,也有与组合挂钩的普遍相异性。外界反映于感官(而且感受的模式是固定的),感觉也因此具有相似性与相异性(草色遥看近却无)。人能够对相似的感觉归纳和归类,对相异的感觉划界,从而使感觉世界对应于现实世界,出现连续兼分立的统一图景。比如眼前的一个苹果,苹果的轮廓以内的视觉信息是相似的,以外的也是相似的而两者间则是相异的,因此它就成为视觉中的一个整体;如果有两个苹果,则两个苹果轮廓以内的视觉信息是相似的,以外的也是相似的而内外之间则是相异的,因此它们都是苹果。不止分析的感觉是相似相异的,综合的感觉同样如此,同样例如苹果,不仅看上去相似,闻起来吃起来也相似。因此当又新一个貌似苹果的物体出现时,我们便能够单通过视觉来判断其味觉等其他方面的信息(演绎),比如它也是甜的,大概多重等。

通过对于分析的感觉与综合的感觉的记忆与联想,人就逐渐发明和巩固了分析概念和综合概念,以概念为标尺再去衡量新的感觉,并对其分析归类,如此循环上升。记忆和联想能力的提升以及标准的改进有赖于标度实物图形语言文字数学的出现,而这些不仅大大有助于个人认识,更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充分交流的必须前提。在所有感觉(所谓第二性质)里,广延成为量化的根基是有依据的:其一是光具有相对精细的结构,其二是人的眼睛相对最为发达(这一条是对前者适应的进化的结果,那么看来还是第一条具有决定作用)。除广延以外的其他性质则都依赖于对广延性质的转换而实现人对于其的精确把握,比如人对于重量的把握是很粗糙的,但是通过台秤的指针给人的视觉(广延),我们就能同样精确把握它。

然而文字的作用并不能够与记忆相比——记忆作用附带着发达的联想机制,使得人能够方便自如地利用记忆成果,对于文字资料的使用则要死板的多。在此有另一类作用在鼎力帮助记忆积攒感性素材,那就是想象。人的想象则能够深化感觉印象,这深化有时更可以叫做升华。设想一种想象的方法,对某一个经验感觉比如一个(红色三角板)视觉图像进行想象创造,我们可以对于该图像的构成元素进行改造重塑,比如不断改变图像的颜色布局,我们能够想象任何颜色的该三角板;不断改变其形状,改变边长,改变角度以及角的数目,我们能够想象任何形状的几何图像以及立方体以至逼近任何外沿光滑的宏观物质实体,同时我们还能够令其以任何方式运动。我们设想我们的整个想象空间则将发现:即使它不能囊括我们的现实世界的全部,起码的它的内容绝不比现实世界贫乏。不过就像你在想象中对所有字符进行排列将得到已有与将有的所有文章却丝毫无助于写作一样,想象的可能性当然丰富无比,但是如若真的缺乏合适的套路,则对于想象成果的挑选利用本身也将成为难以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一定得探求对于想象的把握和控制,提高想象的效率,真正发挥想象的力道,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让想象与实践紧密结合。(由于大部分想象更是超越现实世界之外的,这在我看来正是人的创造力的源泉)。

在本文里用到的若干认识结果,认识给我们所提供的世界图景大致如何呢?世界在那里(世界有无),世界分裂着(什么样子),世界有统一的组成(组成),世界相关联,世界运动着(运动状态)。人的内心的大致图景如何呢?丰富的可能性空间与局限的感官空间。因此总而言之,我把认识看作是人经由感觉实践将真实外界与自身想象的某种可能性的调和一致的活动,外界与内心是彼此开放的。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说一朵花是红的与说一朵花是漂亮的两种说法的区别在于,颜色是分析感觉,单由视觉某一方面的感受决定。美丑则既与感觉相关又与内心紧密联系,是一种有感官感受上升到心灵感受的纵向综合感觉(前面曾提到的苹果的概念是多种基础感觉横向综合的感觉),相比于人眼,人的内心是多变的,因此相对于颜色,美丑这样的综合感受也是多变的,同样的,所有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多变且因人而异的。

最后,对于认识的认识可能发生吗?我一方面说因为世界是这样的,所有我们该这样认识它;另一方面又说我们是那样的,所以我们应该那样认识它。可是我所说的这样的世界以及那样的我们又无非都是从认识本身来的,如此以认识的结果来分析认识的过程,指导认识的实践难道没有矛盾吗,更何况这些认识本来是不确定的,而且认识面对的也是陌生的领域。面对历史也许是勉强合理的,但是对于未来,这一疑问着实难以自明,我更没法讲明白。可能就像爱因斯坦所说,世界最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它能够被我们理解。



https://m.sciencenet.cn/blog-435894-334463.html


下一篇:几米的新书——《星空》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8: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