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我实际上不想说SCI 精选

已有 7510 次阅读 2010-6-21 19:26 |个人分类:研究生培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SCI, 影响因子, 引用率

关于SCI的讨论实在太多,本来不愿意凑热闹,但看过几个文章后仍感觉有话要讲。关于SCI的好坏已经有许多争论,这里不去讨论,只结合自己在科研生活中的切身体会,谈谈自己的初步看法。因为自己是从对SCI的无知、到了解、到熟悉的一个过程。也许有一点用。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自己刚接触科研的时候,国内对SCI这个东西还是不太了解,后来随着南京大学采用SCI评价的创新措施使国内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把视线转到SCI上。在自己学术生涯开始阶段,学校对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要求比较低,没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也就是能在公开发表一篇论文就可以,自己毕业的时候发表了3篇,已经是比较优秀的了(自己根据个人的能力评价)。博士阶段,学校对博士毕业的要求是2年内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论文就可以了,自己很容易就达到了这个水平,当时的感觉是,许多中文杂志的要求还是可以的。

根据自己在研究生阶段的观察,发现周围的一些牛人开始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论文,大家确实都认为是高水平,而且逐渐发现,这些能发表国外论文的人对一些杂志整天念念有词,听的多了,也就知道了这些杂志,科学、自然、细胞、神经元(哪个时候实际上是比较健康的评价)。在这个阶段,有这样的初步认识和感觉,水平高的学者大都比较在乎杂志档次,国际水平的就比较在乎国际杂志档次,国内水平的就比较在乎国内的杂志档次。由于自己从没有发表在国外杂志,压根也没有对这些国际杂志的兴趣,觉得这个事情距离自己太远,只有学习和阅读的份,几乎没有想到发表论文,见有人能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就已经相当相当地崇拜了。可以说当时对SCI的无知阶段。

工作以后,自己也尝试把一些工作写成英文,但由于没有信心,偷偷投稿,在投稿过程中,必然对一些杂志的要求和论文水平进行一些比较,逐渐就建立了对国外杂志的初步认识,正好这个阶段学校和周围的人开始十分关注SCI,甚至有一些大牛科学家专门有讲座给大家讲什么是这个东东,有一次我们的院士就给我们讲了这个问题,当时感觉院士就是不一般,对这些东西也有研究,很是佩服。这个阶段尽管对SCI有一点认识,但也只是初步了解。

后来,经过多次尝试(10次以上),终于有一天,自己指导的学生写的论文被一个SCI收录杂志接受,这确实让我激动了好长时间。一方面,这个文章并不被我自己看好,有许多比这个好的多的研究还在进行过程,强烈说明我们有能力发表更多SCI论文;另一方面,这个论文将能帮助我顺利晋升,这来的真是时候。后来随着这种较低水平的SCI论文数量的增加,自己意识到需要有一个明显的提高,仅仅从SCI收录的影响因子上,我们就需要有一个突破,因为我们发现,我们的研究,特别是研究设计与这些杂志的要求确实有比较大的距离,这就成为了目前我们主要的方面和目标。受当前大环境影响,现在我成了言必称SCI,可以说被SCI化了。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不在在乎这个SCI分数,我想那需要我的研究我的论文不需要这个评价,那个时候我的学术水平应该比现在高许多,到哪个时候,我应该会郑重地批评学生:“别总把眼睛总放在SCI上,要关注问题,关注科学问题。让SCI去见鬼去吧。”因为这个时候,如果有谁再按照SCI评价我的学术水平,那我会认为是很无知和很无礼,甚至会有被藐视的感觉。我希望将来能有这样情况出现,希望在不要太长的将来,至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吧。

 



投稿与审稿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337546.html

上一篇:听话与出活导师版
下一篇:氦气不是惰性气体?

20 罗淼 武夷山 曹聪 陈安 唐小卿 刘钢 吕喆 盖鑫磊 苗元华 孔晓飞 李学宽 高建国 孙静宇 霍艾伦 许培扬 唐常杰 吴明火 姜咏江 王永林 zhangling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