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不会爆炸的炸药 精选

已有 6387 次阅读 2010-7-19 07:06 |个人分类:特种消防|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安全性, 燃料, 炸药

不会爆炸的炸药

 

看到有人对雾化燃料爆燃的问题感兴趣,笔者又想起了不会爆炸的炸药问题,这可是军方关注的问题,来源于1984年马岛战争英方的设菲尔德号巡洋舰被阿根廷的超级军旗飞机(?)发射的飞鱼导弹击中弹药库,导致的重大战场损失问题。战场武器,都有一个中弹存活率问题(Survivability),就是说,如果某些部位中弹,大概能够有多少的概率继续存活。不要小看这个问题,飞鱼导弹的成本不到军舰的1%,如果不是命中关键部位,也不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所有战场武器都需要经过存活率评估,方能对症准备消防安全系统。

 

多年以前,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女工程师协会举办的一次课外参观活动(不局限女性),参观美国海军武器研究所。当时基地新上任的领导人是女性,所以对女工程师提供额外的欢迎和批准。而且当时911还没有发生,国家安全管理问题没有现在那么严格。粗略介绍的几个研究项目,我现在还有印象的,就是弹射型扫雷网和不爆炸的炸药这两种了。 前者给我们看到是计算机模拟,后者则是泛泛而论的弹药爆炸原理(Energetics),以及研究的重要性。不会爆炸的炸药,其核心思想可以追溯到诺贝尔以前,人人都希望炸药按照控制的方式引爆,而不能随意爆炸。诺贝尔的贡献在于找到硅藻土作硝化甘油的载体,炸药使用雷管引爆,降低了振动带来的风险。但是,炸药受热还是要爆炸的。1968年,美国Forrestal号航空母舰上有飞机因为电路故障,误发了一枚导弹,引发大火(前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飞机就在旁边,但他人不在飞机上,所以侥幸活到今天)。而当时刚好有一批韩战旧炸药在船上,高温引爆了这些炸药,导致了连环爆炸,几乎把这艘航空母舰报废。所以,炸药的安全性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一般炸药在火中都有一个Cooking参考时间,大概是两分钟(?),在此之内,可以救火。而那次韩战的旧弹药,其Cooking时间大大缩短,所以这些有质量缺陷的炸药爆炸,刚好把当时航空母舰上几乎所有的经过培训的消防队员都干掉了,导致后来火势无法控制。从此以后,只要上舰工作,你就得接受消防灭火培训,这是那次事故的后遗症。

所谓的不爆炸的炸药,就是希望炸药只有在雷管引爆的方式下集中释放能量(爆炸),而其他情况下,只会缓慢释放能量(燃烧),而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样就可以增加战场存活率。至于美国人有没有研究成功,我就不知道了。

 

和不爆炸的炸药相关的一个子课题是不会爆炸的燃料问题,对此航空业和军方都很关注。军方关注的原因很简单,英国在二战中损失的飞机有1/2与油箱爆炸有关,美国在越南损失的飞机有1/3与油箱安全有关。所以1980年代美国大规模地更换飞机燃料,从汽油型的JP-4更换到煤油型的JP-8,就是为了提高战场存活率。早期的飞机(活塞式和直升机),都是使用航空汽油(AvGas),所以老式的航空母舰配备了大量水槽,抽取200加仑的汽油,填补200加仑的水,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油气混合的空间,非常危险。通常油料流动会产生静电,足以引燃油气混合物,所以点火过程是很难控制的,只有控制燃料。

航空业关注燃料问题,是因为大多数的坠机事故,都伴随着冲天大火,往往导致人机两失。而航空煤油,一般情况下是点不着的(闪点高),因此你需要灯芯来点燃煤油灯。为什么坠机会带来大火呢,因为冲击会产生大量的油雾(Mist),而油雾已经半气化,避开了闪点问题,特别易燃易爆。对此,美国军方指望使用添加剂作抗雾化材料,避免油箱的爆燃问题。曾经做过一次大型实验,使用一架快要报废的大型飞机,使用添加抗雾化的油料,然后在遥控装置的控制下,模拟坠机事故。结果?飞机着陆角度不对,冲撞剧烈,引发冲天大火,抗雾化效果完全没有,可以说完全失败。自此,军方似乎就失去了对此的兴趣。不过,作实验投入代价似乎也太大了一点,做实验用的大飞机完全损失,这是很多国家都无法承担的实验投入。没有国家的支持,谁敢如此烧钱?抗雾化剂的相关研究机构是Utah大学化学系,也算颇为大胆和超前的研究了。

军方的国防研究非常有意思,也有经济实力去从事超前超强的研究,研究的成果也可能改变全社会(如互联网),所以还是很好玩的。消防工程师不懂其中的化学原理,但可以从火灾动力学角度来理解灾难失控的原因,对战场存活率加以改进,这是我的很多美国同学所从事的工作。他们凭什么拿高薪?因为他们通过了美国国家安全审查(Security Clearance),从事符合国家利益的安全研究,以忠诚和专业换取国家的优厚待遇。

有道是,能量释放有速率,控制速率得安全,炸药不爆油不烧,过程控制靠材料。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45351.html

上一篇:火上浇油为灭火?
下一篇:说说电缆的火灾

9 刘洋 俞立平 梁建华 杨正瓴 吕喆 盖鑫磊 张旭 葛素红 王季陶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6: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