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圃弄斧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pe 关于消防工程的历史/随感/趣闻

博文

说说电缆的火灾 精选

已有 4671 次阅读 2010-7-20 05:00 |个人分类:消防时评|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电缆火灾, 火灾安全

说说电缆的火灾

 

717日是悲惨的一天,国内发生两起矿难,包括28人死亡的陕西韩城煤矿火灾和8人死亡的河南新岭煤矿火灾,都是电缆火灾,都是一氧化碳中毒。这里笔者撇开两起矿难的细节,谈一谈电缆火灾的研究和认识。 

美国的电缆火灾研究和投入,不能把绕开1978(?)年的Browns Ferry核电厂火灾和1987Hindale程控交换分站的电缆火灾。前者是几个工人查线路时用蜡烛照明,点燃了电缆槽的隔热材料,导致火灾缓慢燃烧而没有觉察。等到核电机组的控制环节掉电,不得不手动跳机时,举国震惊,影响深远。至今核电管理局NRC依然对电缆火灾不敢掉以轻心,核电厂一切电缆都是经过火灾蔓延测试的阻燃型电缆,隔离填充隔热材料都经过了防火阻燃的处理。后者是宾州一座程控无人交换站,电缆受热自燃,检测延误,到外人发现时,已经浓烟滚滚,消防队员根本看不到火焰(因为阻燃的原理导致材料不完全燃烧,所以烟气生成量和毒性都有所增加),无从下手灭火。这一灾难让工业界认识到阻燃和少烟同样重要,于是杜邦开发了各种阻燃并少烟型的电缆,不过是普通塑料添加一点控制物性的添加物而已,人家卖的就是这点别别窍,所谓的高科技电缆。 

七十年代是塑料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阻燃材料开发的重要时期,现在的阻燃材料,过去都曾经被试过,主要有溴系和磷系两大类。两者的组合,溴化磷,用于一种飞机(Eclipse)的发动机保护,十分高效,但腐蚀性也很大,需要及时清洗。这两种材料都有所谓的在燃烧反应时剥夺自由基的特殊能力。从物理的燃烧角度来看,就是提高燃烧的温度,抬高反应的门槛,导致空气和燃料的阻燃作用更大一点,于是自己的消耗量就可以少一点。从单位质量来看,就是高效的阻燃剂了。阻燃剂并没有改变材料的发热量,但是由于阻燃剂的存在,导致点火延迟(蔓延困难)或尖峰放热量低(容易控制),就是成功的产品了。 

但是,阻燃剂的存在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所谓的环境危机,哈龙产品破坏臭氧层,磷化物导致水体污染(VOD大导致水体富氧化),所以都不是好东西,需要控制使用;二是,阻燃导致火焰不大,温度不高,燃烧不完全,所以不完全产物生成量高,就是造成陕西韩城小南沟煤矿事故的一氧化碳和浓烟滚滚的烟黑(Soot)的根本原因。 

自从淘汰哈龙的蒙特利尔条约(1987年)以来,美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新材料,收获有限,关键问题在于令材料阻燃的特性,也是导致大气污染的原因,所以现在多从物理角度来对付电缆的阻燃性,关键是控制绝缘材料的放热量,其次是控制材料的融点(Melting)。融点低的材料,相当于液体燃料,火苗和燃料不断滴落,相当于快速蔓延火灾,是火场失控的重要原因。所以现代阻燃材料,不但要求点火延迟,还要求材料原地保护的时间越长越好。通过控制绝缘材料的Downsizing, FillingFoaming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一味添加化学品来阻燃。阻燃是一种综合性的,附加的,受到经济条件制约的性能,没有节制地使用阻燃材料,对环境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不易达到合理的阻燃性能。我国的阻燃问题在于,没有自己的长期的阻燃性测试研究,因此对阻燃材料的评估缺乏,大家没有动力去改进电缆的安全性能(反正好坏一个样,价格差不多),因此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动力。最近有人专门请教飞机阻燃材料的测试方法,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国内外的巨大差距,这不是说一说就可以解决的,一定要靠灾难去推动。这两次事故,有可能推动国内的阻燃测试的研究。如是,则幸甚至哉。 

通常,消防工程师并不直接研究点火(火场调查员(技术员)是调查失火原因的主力),这里从消防工程的观点来看,这两次事故成为灾难的主要原因是烟气(通风)管理系统的设计缺陷造成的,与电缆安全关系不大。一处对二氧化碳极为敏感的矿井,发生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无论如何,需要从系统的各个环节找问题,而不仅仅是失火原因。

有道是,电缆带电常危险,绝缘阻燃多中毒,阻火性能靠综合,灾难调查靠系统。



https://m.sciencenet.cn/blog-302992-345621.html

上一篇:不会爆炸的炸药
下一篇:大连事故之再思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5: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