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正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s007 欢迎腾讯微博联系:寻正(xunzhengxz)

博文

松鼠会不会得高血压?

已有 6670 次阅读 2010-8-8 00:19 |个人分类:科学普及|系统分类:科普集锦|关键词:学者| 高血压, 松鼠会, 松鼠, 血压, 李清晨

寻正


摘要:本文讨论松鼠与动物的血压,松鼠与大鼠小鼠血压相当,但松鼠会冬眠,其血压随季节变化。松鼠如果成为人类宠物,有可能患高血压,但由于冬眠的作用,可能其风险显著小于人类。


全文


我在指责张悟本的食疗是伪科学时,宣传存在科学的食疗方案,并认为现代医学不提供科学的食疗是伪科学食疗流行的原因。却因此被松鼠会的某些营养学专家、儿外科医生、医学生、以及广义的生物医学专业作者们群殴,纷纷指责我宣扬伪科学。我举例说高血压食疗就是食疗方案有效的经典例证,他们却认为不存在食疗,只有“生活方式改变”、“非药物疗法”、或者“饮食控制”,这些东西在高血压治疗中几乎是可有可无的,而药物治疗必不可少。我的高血压食疗提法一出,这些“科学捍卫者”纷纷指责我“临床经验少”、“连高中知识水平都不够”、甚至威胁到了刊登我的科普作品的杂志的生存。


在松鼠会李清晨医生表达出了要写高血压科普教训我的强烈意愿时,我随口给这些“牛人”出了一道高血压的题,那就是松鼠的正常血压是多少,松鼠会不会发生高血压。松鼠会中有人正确地指责我“挑衅”。李清晨医生的高血压科普据说早已加班熬夜完成,但迄今未能拜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其难产。我的“挑衅”,没人理睬,出了题引发人的好奇心,但不给出答案满足人的好奇心,就未免内心亏欠。这里解答我为难某些自以为是的高血压“专家”的“难题”。


血压是血液循环的基础,从动脉到静脉,必须维持一定的压力差,才会使血液不停地流动,为机体组织提供必须的营养与代谢废物的交换。


通常所言的血压是动脉压,压力的源泉是心脏的搏动,在心脏收缩将血液注入血管时,血管内的血容量迅速增加,形成一个即时高峰,称为收缩压,然后随着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流向静脉,血压回降,直到到达下一次心脏搏动前,为动脉最低血压,称为舒张压。


在人,传统的血压计(Korotkoff测压法)使用一个气压系统在上臂测压,当臂套压力超过收缩压时,人的动脉血管被完全阻断,使用听诊器在臂套下方不能听见血流声(K氏音),此时的压力被判断为收缩压,随后臂套逐渐减压,血流在心跳周期中,只能在动脉压超过臂套压力时才能流过臂套段动脉,形成一个典型的血流声,当臂套压力小于动脉血管最低压时,血流通过臂套段完全没有阻力,血流声消失,此时的压力被判断为舒张压。K氏法对收缩压较准确,对舒张压可以低估达到25mmHg。


传统的血压计的大规模使用使我们产生了对血压的固定思维模式,那就是收缩压/舒张压(S/D)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人血压135/91mmHg,我们说他有高血压,因为他的舒张压超过90mmHg。血压除了用S/D的方式表达,还可以用平均血压表示,在实验动物身上,很多时候用的是平均血压表示。


血压的目的是提供动力,让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带着氧及营养物质到达毛细血管,最终到达组织细胞,再把代谢废物带走,到达相应清除器官。动物的血压跟血液本身的性质相关,在低等动物,其血液成份更为简单,渗透压低,血细胞少,相应地,其血压更低,因为一,其毛细血管用不着维持较高血压以克服渗透压进行物质交换,二,血液粘滞度低,血液不需要较大压差就可以快速流动。


血压直接影响动物的机能,如果血压过低,动物通过各种调节机制调动物质的能力更弱,就象火车的基本速度一样,如果基本速度不高,机体再怎么增加协调程度,其运输能力都受限制,而基本速度快,机体就能够快速地增加某一地区的运输量。这直接影响到个体在自然界的生存能力。因此,动物在警醒或者应激状态下,总会增加血压,而且进化中处于优势的动物比如哺乳动物与鸟类,血压就显著要高于其它动物。鸟类由于飞行的需要,其对营养物质的即时调动要求更高,其血压比哺乳动物还高。


哺乳动物尽管形态各异,其基本血压相差不大,证实血压对动物应激能力的特殊作用——当它们形态由大向小进化时,并不放弃高血压带来的生理优势。而那些拥有更高血压的,可能是进一步的选择的结果。


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大致可以说松鼠血压等同于人类,但这显然太过于笼统,不能满足寻根究底的松鼠的好奇心。下面列举各类动物的动脉血压:


表1. 各类动物正常动脉血压


动物

收缩压/舒张压(mmHg)

平均压(mmHg)

文献

1. 鱼类、两栖、爬行类动物

鱼(博氏南冰鰧)

 

27

J. exp. Biol. 190:265–279 (1994)

鲨鱼

 

40

Fish Phys. and Biochem. 12(2):95-100 (1993)

个体变异大,随体温增加而缓慢增加

40

J. exp. Biol. 75:65-79 (1978)

32/20;潜水时降低

 

J. Exp. Btol. 42:339-357 (1965)

蝌蚪早期:13/8
蝌蚪中期:25/16
成年期:42/26

30

Am J Physiol Regulatory Integrative Comp Physiol 263:602-608 (1992)

鳄鱼

68/47

53

J. Exp. Biol. 201:2235–2242 (1998)

2.哺乳类动物

大象

非洲象:189/128

亚洲象:171/113

154

138

Phys. & Biochem. Zool., 73(4):389-405 (2000)

长颈鹿

235/161

214

160/110

130

115/80

 

骆驼

205/169

 

美洲驼

133/96

132

125/85

 

海豚

153/120

134

123/78

93

港海豹

150/105

 

绵羊

103/81

104

山羊

119/83

 

岩大袋鼠

122/79

 

150/74

128

长尾猕猴

95/57

90

普通猕猴

125/81

 

树懒

139/100

115

143/105

124

家兔

110/77

 

豚鼠

79/47

64

大鼠

125/99

111

黄家鼠

129/91

 

小鼠

116/82

111

3.鸟类

鸵鸟

191/126

154

Phys. & Biochem. Zool., 73(4):389-405 (2000)

鸸鹋

149/116

 

火鸡

154/115

132

169/137

159

174/132

 

167/121

 

山齿鹑

148/133

 

鹌鹑

157/150

152

知更鸟

110/80

 

椋鸟

150/100

 

麻雀

180/140

 

金丝雀

155/150

 

 

松鼠

 

110

J. App. Physiol. 40(6):977-981 (1976)

春季:101

夏季高峰:131

冬眠:52

 

Cryobiology 24(4):376-85 (1987)


我们可以判断处于活动时期的松鼠的血压跟大鼠与小鼠(毕竟都是鼠辈,啮齿动物)差不多,估计在120/85mmHg,而其平均血压约为110mmHg左右。松鼠由于要冬眠,冬眠时显著降低,然后在春季复苏,因此一年四季其血压是会显著变化的。


那么松鼠会不会得高血压呢?我们要从高血压的发生机理上去讨论。


高血压的发生,跟人类适应环境有关,如前述,较高的血压有利于动物调节代谢,增加对外在环境的适应能力。但在另一面,血压高低与身体内环境高度相关,血液的性质与心血管适应能力都是限制血压的因素。凡事有利则有弊,在人身上我们观察到原发性高血压会导致显著增加的血管意外,在此基础上我们定义高血压为一种病态,而不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高血压的发生,跟人类的生活方式相关,静息生活方式、高盐、多脂、超重等会造成高血压的后果,这些因素对于野外的松鼠来说,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松鼠被当着宠物来养,那它就有可能沾惹上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而产生高血压。


限制野生松鼠不得高血压的另一个因素,是它们的寿命。高血压病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老年病,在人群中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接近人类平均寿命的年龄,其风险最高。一般而言,作为宠物,得到精心照顾,松鼠寿命可以超过10年,最长寿命据说可达20年。但在野外,松鼠要常常受到传染性疾病的侵袭或者被捕食,其寿命只有3-6年。因此,对大多数野外的松鼠来说,原发性高血压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不少松鼠邻人而居,或者干脆做了宠物,这些松鼠是有机会发生高血压的。不过,得到食疗或者药疗的机会可能是不多的,因为人类对松鼠的高血压研究太有限了。由于松鼠要冬眠,会长期处于低血压状态,这种低血压状态是否会逆转高血压造成的损害?尚不得而知。由冬眠的影响,松鼠血压随季节而变化,展示了其内环境更大的适应能力,高血压可能对松鼠影响不是太大。


就实践意义而言,兽医针对小动物血压有一个普遍标准:


表2. 小动物高血压诊断标准


分级

风险(靶器官损伤)

收缩压

舒张压

<150

<95

II

轻度

150-159

95-99

III

中度

160-179

100-119

IV

重度

>180

>120


如果宠物松鼠在春季与秋季持续检测到其血压附合上述轻中重度高血压诊断标准,可判定它有高血压。宠物的高血压需要适当治疗,其原则等同人类高血压的治疗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0310-350917.html

上一篇:高血压——食疗的辉煌(4)
下一篇:译作:创造你自己的伪科学

1 齐霁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0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