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qdai 上海大学教授

博文

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故事篇-1:钱伟长妙计救军港

已有 6156 次阅读 2010-8-10 17:39 |个人分类:名人纪实|系统分类:人物纪事|关键词:学者| 钱伟长, 军港, 束水攻沙

【按】已发博文的内容有点沉重,从这篇文章开始,发一些发生先生身上的一些故事,内容经过仔细考证,应该较为准确。目的是让对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家有一点感性的认识。

 

今天讲一个“钱伟长妙计救军港”的故事。讲的是:先生巧施妙计,用“四字要诀”救活了一个濒临“死亡”的军港——福建马尾港*

1980年,钱伟长先生应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的邀请,短期访问福建,在参观闽江上的马尾港时发现,这个1975年耗资6亿元修建的军港,已经严重淤塞,弃用已达四年之久,有人提出迁建新港,需要投资一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目。

先生首先探明了马尾港淤塞的原因——军港的选址者根本不懂流体力学!流体力学家早就告诉我们:要了解江河流水的流动规律,必须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北半球的从西流向东的河流一定有“南淤北掏”的趋势,也就是说,科氏力使南岸淤积、北岸掏空。你看,在这种“南淤北掏”效应日积月累的作用下,长江口的崇明岛不是在不断地北移吗?对照百年前后的长江三角洲的地图就一目了然了。但是,马尾港恰恰选在闽江南岸兴建,不淤才怪呢!怎么办?“付学费”吧!可惜的是,“闯祸”的人早已溜之大吉,无辜者不得不为这些无知者“代付学费”。

先生马上向项南同志耳语四个字:“束水攻沙”,他提议用乱石从闽江靠近马尾港处向江里抛投筑乱石堤,堤长约200,用所形成的急流冲去泊位区的淤沙,用土法即可收“束水攻沙”之效。项南同志点头称是,很快批准此议,只动用了几十条闽江民船搬运、抛投乱石,历时一月,耗资百万,大功告成:即将报废的港口复活了,迄今未发生淤积问题,用钱仅为原迁建计划的百分之一!于是,在当地一时传为美谈,报上以“专家一席话,救活一军港”为题发表了专题报道。

我听说此事后,很想探究“束水攻沙”四字妙计的来历。经查,在先生的早期文章《中国古代的科学创造》(原载于《中国青年》57期,195117;转载于《人民日报》,195121;收录于《钱伟长文选(第一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17页)中找到了答案。文中写道:“黄河从上游带着大量的沙粒疾行而下,到了下游,人民都引河水灌田,使河流慢下来,以致入海的出口渐渐淤塞,于是一到水涨,就不时溢出,造成水患。这样的情形,一直到王莽时(公元9-22年)有位长安人张戎科学地提出了水流流速与沙淤的关系。这个科学的结论,为以后有名的水利工程师王景(汉明帝,公元69年)、贾鲁(金泰定,公元1351年)、潘季驯(明嘉靖,公元1565年)、靳辅(清康熙,公元1677年)等治河的基本原则。他们根据这个原则,创造了‘筑堤束水,藉水攻沙’的治水方法。这些工程师们在坚决地执行这个原则时,克服了不少工程上的困难,发动千百万的人民群众,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修渠筑堤工程。”原来先生早就有这样的知识积累!我从中懂得了什么是“厚积薄发”。

出于好奇,我进一步查了《辞海》,找到了“束水攻沙”这个词条,其中解释道:“束水攻沙,我国自西汉以来治沙的一种主张。其方法是在宽浅河段筑堤束狭河槽,增加流速,利用水流本身力量以冲刷泥沙,防止淤积。西汉张戎指出:‘水长则疾,河疾则通’ ……。潘季驯则加以运用发展,他在<河议辩惑>里说:‘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又说:‘筑堤束水,以水攻沙’。 ……”原来先生的话都是有根有据的,没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就不可能如此。后来,先生告诉我,他是从《汉书》和《明史》中读到这些描述的;夏征农老人主编的《辞海》中,该词条的释义与钱伟长先生五十年前所述大同小异,大概是因为出处相同吧!

顺便提一下,先生写了上述的《中国古代的科学创造》后,又写了它的姐妹篇《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原载于《中国青年》第61期,1951327;收录于《钱伟长文选(第一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817页);1951年春节前,先生随中央慰问团去东北慰问抗美援朝志愿军的回国伤病员时,在此两文的基础上,在火车上写成了科普著作《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发明》(中国青年出版社,1953;修订版:重庆出版社,1989;繁体字版:香港南粤出版社,1991),成了当时的一本畅销书。从中可以看到先生在国学与科技方面的深厚的知识积淀。

 

写于2009311日晨

http://blog.lehu.shu.edu.cn/sqdai/A60889.html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0732-351714.html

上一篇: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评论篇-4:一叶障目 以偏概全——评刘广明博士的博文
下一篇:悼念钱伟长先生专辑-故事篇-2:钱伟长巧施调虎离山计

3 高敏 武夷山 刘玉仙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3 20: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