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立-花开满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peropen 《电子设计工程》杂志社 西安知先信息

博文

“影响因子”是不是无聊的数字游戏?八问网络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之二

已有 5623 次阅读 2010-8-15 10:55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影响因子

 1. “影响因子”的热捧和一线技术人员让编辑部传真10年前某技术期刊单页内容的故事

陕西省科技期刊的一位前辈在昨天的唐城沙龙上讲了一则故事,前些日子他们编辑部接到一个读者的求助电话,读者索取多年前的一期期刊,最后读者让编辑部通过传真传过去某篇文章的某一页。
这个故事发生在陕西省一个知名的科技期刊(非学术期刊)上。
这位前辈认为“影响因子”是一种纯文字游戏,是文章对文章的纯数字,这些数字对技术实实在在的推进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期刊评价应该用对科技进步、国家技术实力的整体提升做出的贡献来评价。
难得的有两点:
1)该前辈一致在践行自己的思想;
2)“影响因子”是作者间的数字游戏?

2. 从“全息理论”看影响因子的科学性

全息论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通俗的讲,一张照片,里面有一个人像,如果我们把这照片切成两半,从任何一半中我们都能复原原先完整的人像,如果我们再把它撕成许多许多的碎片,我们仍能从每块小碎片中推测出到基本的影像。
我对全息理论的认识是这样的,人类可以对一些现象的某些局部特征的深入分析能够得到该现象的基本规律。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这里有2点需要重申:
1)          不是所有的局部特征都具备折射整体的现象。如干细胞带的信息比普通细胞的信息就全面的多;
2)          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于期刊而言,影响因子是一种重要的参数,基本可以折射出整体的信息,但是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目前的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不够深入。

3. 影响因子是计量难度适宜的参数

期刊有多种参数,如载文量、印象因子、自引率、阅读人数、社会价值等参数。
载文量太简单,而阅读人数、社会价值有太难于计量。
因此就是影响因子它了,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有办法实现,而且能统计的基本准确。
阅读人数还可以通过发行量来估算,而社会价值就很难精确计量了
看来“中庸”确实是一种科学。
另外,科学是建立在定量分析上的。只有建立起数学模型,才能成为科学,否则就是艺术、哲学、社会学。
  大家都在非议目前中国的高考制度,但是有比起更好的,更易操作的制度吗?
  推荐,以中国的国情,这样的制度如果敢广泛推行,迟早为异化为某种“温床”。
  不要低估了,历史和文化的力量。中国目前很太多的“文匪”和“百度”。呵呵。  

4. “影响因子”的定义本身,具有一定的“数字游戏”性质

    影响因子,就是文章对文章的引用数字,从这一点上来讲,确实存在纯数字成分,被人认为是文人的“文字”游戏,也不为过,因为确实无法让人看到影响因子中和科技进步、工艺改进的直接关系,大家看不到影响因子和给国家科技实力和国民科技素质之间的关系。

5. 期刊评价的一点建议

期刊评价应该多听听一线的科研人员、学生、技术工人、技术农民的意见

目前期刊评价的主体
1)图书馆。北大图书馆、中科学图书馆、南大图书馆(不确定)
2)情报部门。中情所
非主流评价主体
信息产生机构,如知网、万方。
本人认为,期刊评价应该是一线读者,而不是这些信息提供者。在某种意义上将,图书馆是一种文献提供部门,是一种纽带和桥梁。客观来讲,这些部门对一线读者的需求是了解的,可以通过借阅量和浏览量来了解读者的基本需求,但是对价值的认定深度是受限制的。由这些机构来主持是正确的,但是目前的评价方法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期刊评价应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定量才能成为科学,定量才能不陷入机械主义,弥补理论、技术当前尚不够完善的缺陷。

分类评价,不同种类期刊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应该把期刊分为学术、科技、科普、管理、社科等多种类,每一类找出自己的评价标准。
不是只有学术、纯理论期刊才有价值,而那些真正为国民科技素质和国家整体科技实力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期刊就低人一等,那些“虚”的不凡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理论,但那是少数,国家需要那么的“学术”期刊吗?看看目前多数期刊的多数论文,有多大是为评职称、毕业、项目结题的应景之作?
期刊评价无法脱离目前中国的现实,因为目前大多科研管理部门都以“核心期刊”论文数来作为人才评价的指标,如果期刊评价人员还说“那不是我们的初衷,我们无能为力”的话,就有点太不厚道了。无从考究,现在的核心期刊评价机构是“学”高于“术”的帮凶,还是“始作俑者”。但通过我与这些期刊评价机构的主创人员的接触,认为这些人都是在坚持做事,而且我始终认为这些人的理想色彩和道德底线比政府部门的某些官员要高很多。我理解,目前的现实不是他们的初衷,但这是目前的现实。我们经常听到,某某的热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呵呵。也许,我们期刊评价专家的理想也正在被一些怕麻烦的部分“懒官”利用。

期刊评价中应该给专家一定的份额

在期刊评价中,可以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有一线读者和专家通过定性的方式来产生,而而剩余部分则通过定量方式来遴选。

国家应承担期刊评价平台建设的责任

在这个问题,国家应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因为期刊评价左右着“期刊人”的视线。
但是我也很担心,“不管乱,管则死”。
我们政策的设计初衷基本都是好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就会变样,如目前的“责任编辑”制度,初衷我想应该是好的,但难免被商业工具化。无论如何,目前的几位期刊评价专家的理想色彩和道德底线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https://m.sciencenet.cn/blog-65283-353183.html

上一篇:印刷版科技期刊会不会寿终正寝?八问网络环境下中国科技期刊之一
下一篇:关于开放存取的2则故事

2 赵星 陈辉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8 00: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