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study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苏格拉底】

博文

[拾旧]谈谈通胀和失业的关系

已有 14351 次阅读 2010-8-28 12:00 |个人分类:经济思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 谈谈通胀

失业和通胀都是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常见的现象,低失业、低通胀时经济决策者的两个重要目标,而二者又往往是冲突的,为什么?通胀和失业的之间关系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界是怎样认识的?

失业

失业是劳动力(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人,一般16周岁以上的人就可以认为是劳动力了)没有在劳动岗位上从事劳动的现象。有的是自愿性失业,即有岗位而不去工作。比如我有几个朋友,他们能力条件都很不错,到人才市场找个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作是完全不成问题的,但是为了进一步深造,大学毕业以后他们都跑到高校附近租房子准备考研。他们没有在岗位上工作,当然是出于失业状态。但是,他们的失业是自己的选择,使他们自己不想工作,并不是没有工作岗位给他们。还有的是非自愿性失业,那就是想工作也找不到岗位。那就首先要弄清楚怎么表示想工作,一般认为就是以很低的工资也愿意从事某项工作(当然,这个低也是有限度的,低得太离谱人们就宁愿以闲暇来代替工作了)。失业通常用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这个指标来衡量,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通胀

通胀使通货膨胀的简称,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指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现象。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是不同的经济范畴,但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通货膨胀最为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上涨。有些经济学家(如美国经济学家莱得勒和帕金)甚至认为通货膨胀就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通货膨胀通常用通货膨胀率这个指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是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即CPI表示)变动的百分比。

通胀和失业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了一条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条曲线被认为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该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随后把菲利普斯曲线改造为失业和通胀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根据这一关系,如果劳动生产的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就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因此经此改造的菲利普斯曲线(图10-7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就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现实而言,较高的产出意味着较低的失业,因为当企业生产更多是,它们需要更多劳动力,而较高的物价水平则意味着较高的通胀。反之则反。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和通胀的关系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通胀和失业的数据能够很好的吻合,这更加增强了它的实践价值。

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失业和通胀之间的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较少前者。这表明,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组合。具体而言,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胀的组合区域(图10-7菲利普斯曲线的运用)。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的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为,如在区域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

1968年,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指出了菲利普斯曲线分析的一个严重缺陷,即它忽略了影响工资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工人对通胀的预期。弗里德曼指出,企业和工人关注的不是名义工资,而是实际工资。当劳资双方谈判新工资协议时,他们都会对新协议期的通胀进行预期,并根据预期的通胀相应的调整名义工资水平。根据这种说法,人们预期的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长越快。

由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或者叫现代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图10-9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的概念。这里所说的“短期”,是指从预期到需要根据通胀做出调整的时间间隔。

刚才提到,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和通胀的关系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通胀和失业的数据吻合得很好。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与美国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一些经济学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忽略预期通货膨胀这一重要因素造成的,因此他们试图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来拟合实际数据。基于此绘制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本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充分就业水平(或相应的自然失业率水平,即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在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时的失业率)与大约2%的年通货膨胀率向对应,而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充分就业水平与大约7%的年通货膨胀率向对应,在货币学派经济学家看来,这表明附加预期的飞利浦斯曲线在解释失业和通胀的关系方面还算是成功的。

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相对应,经济学家提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会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因此西方学者认为,在失业率为横坐标,通货膨胀率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线(图10-11理性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不存在替换关系。而且,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我们正在关注的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菲尔普斯也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更大的异议,它认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企业和雇员对价格和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菲尔普斯对通胀和失业的关系的理解以及“菲尔普斯曲线”,后文再续。

2006年11月25日



https://m.sciencenet.cn/blog-334577-357012.html

上一篇:荆城始醉(自由格律)
下一篇:二零零七年春节六首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5 0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