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gennian 生态旅游、旅游市场、旅游运行、危机管理

博文

人类知识的“电子云”模型

已有 12254 次阅读 2010-8-31 06:29 |个人分类:旅游管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人类知识, 电子云模型, 知识下沉, 知识固化

孙根年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一、人类知识的“电子云”模型
    人类到底拥有多少知识,那些是普通人应该掌握的知识,那些是科技专才应该掌握的知识,那些是处于前沿探索性的新知识,科技期刊种类繁多、天天出版,大概没有人能说清楚。这有点像“宇宙”有中心而无边界,但是我更想将其与“电子云”作比较,提出一个人类知识的“电子云”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说明:不同层次的人应该掌握那些知识,以及博士研究生、科技专家及处于前沿的科学家,他们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层次上进行学习和探索的。 图1是我归纳的一个知识结构电子云模型,并给出了各层次人员工作范围和知识的不确定性。表1对此进行了几个方面的比较。

   对于科学前沿的探索,因为他(她)探索的是人类未知的新知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还受科学家个人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生活经历等影响,不全面、不完善在所难免,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科学界也可开展更多的学术批判和知识检验,更多的学术争鸣有利于把问题搞清楚,或形成共识,或求同存异,或百家争鸣。

二、形成机制与知识下沉

    形成机制: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旋转所形成的“电子云”,主要是由原子核的吸引力和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决定的。与此动力机制相类比,在科学“知识云”模型中, “知识云”的形成受两个驱动:
(1)知识使用的普遍性,越是普通公众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就越应该进入中心成为最普通的知识;
(2)科学家个人能量,处于前沿新知识的探索,主要是科学家个人兴趣或特殊需求,由科学依据观察自由创造出来的。
    知识下沉:所谓“知识下沉”是指由前沿探索所形成的新知识,向下层沉降转化为大学学习的“专业知识”,以及中学生或民众掌握的“公共知识”的过程。即“知识下沉”是前沿知识转化为“公众知识”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新知识转化为普通“知识”。这里仅举两个个例。
(1)天文和地球科学知识的下沉,当发生“全日蚀”或“重大地震”灾害时,通过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报道,将某些前沿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公众知识”;似乎普通公众也了解到一些天文学和地震学方面的基础知识。
(2)医学知识的下沉。当出现新的疾病(如SARS、禽流感、猪流感)或新的病毒(如超级病毒)时,通过大众传媒的报道,将某些前沿知识转化为“公众知识”。公众认识到什么是“SARS”,什么是“禽流感”,什么是“超级病毒”这些新知识。
三、知识认可及固化过程
   科学知识被认可及固化过程可以看成是科学知识下沉的过程。一位科学家在科学前沿进行探索,发现新现象、提出新理论并以论文形式发表,是否为科研成果呢。
(1)科技期刊正式发表:给了一个发言机会,并不确保你的观点全部正确,只是说明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还有部分事实依据;
(2)广泛引用、应用或验证:获得学术界的认可。一般来说,正向引用率越高,验证的次数越多,应用面越广,正确的成分可能就越高。
(3)写进大学教科书传授给新成长的专业人员。一般来说,能写进大学教科书,知识的正确性和广泛性就会更高,离真理可能就越近。
(4)某些特别重要的进入中学教材转化为公众知识。一般来说,前沿新产生的科学知识,能够进入中学教材的比较少。但还是有的,如NDA双螺旋结构是1960年代产生的新知识,现在已进入中学生教材;再如,旅游科学的某些新知识,有些已在中学《地理》课本中可以看到。
(5)写进科学发展史,成为科学发展的“英雄”。一般来说,只有很少科学家的重大科学发现,才能写进科学发展史,成为科学界的真“英雄”。









https://m.sciencenet.cn/blog-74315-357791.html

上一篇:我国历史时期森林破坏与经济的损失
下一篇:刘胤汉教授:真正的科学家

9 杨学祥 赫英 阎建民 孙学军 陈辉 许培扬 刘庆丰 杨华磊 lmx123456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8 1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