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窗外云起云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ao1960

博文

诗运三关:从古典到现代

已有 4738 次阅读 2010-9-11 12:52 |个人分类:文化锐评|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刚刚过去的20世纪暴风骤雨,百年激荡,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政治上两大政营的冷战对抗,宗教上的各是其是、各美其美,经济上欲以商业的共同市场来统一世界。

百年来的中国在急匆匆地追赶现代化的过程中,视传统为包袱为糟粕,弃之惟恐不及;在步履蹒跚地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又视世界为洪水,筑起许多心灵的防火墙,拟御敌于国门之外。所以,我们的20世纪既是不断交流沟通的时代,又是不断产生隔膜和封锁的时代。在传统和域外两个维度上都有鸿沟:有自然的,有人为的,有主动的,有被动的。但道术有断裂,心理有堤防,确实形成了许多文化断层。20世纪新诗的降生,旧体诗的复苏,外国诗的翻译,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21世纪将是世界轴心文明相互理解的时代”(成中英),今天的论坛也应视作诗歌重新理解古典、理解世界的开始,各位对题旨都作了精彩的阐发,但诚如蒲伯所言“见解人人不同,恰如钟表,各人都相信自己的不差分毫”(《论批评》)。我诗学根基粗浅,十分钟也不适宜于系统介绍诗学体系、详细描述诗史演进,故借禅宗三关的话头,从诗之厄、诗之本、诗之道三端来解说20世纪诗歌的命运,希望对中国诗歌在新世纪从灵根自植到花果丰茂,能有些启示。

 

诗之厄

    20世纪的的诗歌有过许多辉煌。从黄宗宪、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到五四前后的狂飙突进,从枪杆诗到民歌体,从五八年的诗歌大跃进、小靳庄赛诗会到天安门诗歌事件,诗歌总是和当时的政治同呼吸共命运的。但在此后的时间特别是2000年之后,诗歌的地位在沉沦,诗歌的影响在式微,诗歌的作者队伍在改行,诗歌的读者群体在锐减,诗歌的发行数量在急降。我们经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那么它的反命题“国家兴时诗不幸”是否成立?放眼诗歌的现状,不禁让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中国是三千年的诗歌古国,其他可以衰败,但诗歌不应衰败;其他可以匮乏,但诗歌不应匮乏;其他可以没有经验,但诗歌不应没有经验。其他改革需要过河摸石头,诗歌改革难道也需要过河摸石头吗?不幸的是,这些都发生了。下列诗歌灾厄的五个侧面:

    现代新诗的小众化是第一厄。

    传统旧诗的断层是第二厄。

    西洋翻译诗的无根是第三厄。

    诗歌唯政治之马首是瞻是第四厄。

商业控制诗歌出版是第五厄。

五厄之下的中国诗歌现状堪忧,不是局部的新诗出了问题、旧诗出了问题、或翻译诗出了问题,也不仅仅是作者出了问题、读者出了问题,而是诗歌各个部门都有问题,需要的是辨证施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诗之本

     关于诗的定义林林总总,应有千百种。关于诗的分体分类错综复杂,也有千百种。关于诗的技巧技法的说法就更多了。对诗的许多经院哲学的研究,使诗学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完美,但与创作越来越隔绝。诗歌的研究迷失在繁琐的理论中,诗歌的创作却迷失在心灵的荒漠中。正本清源,诗歌应回归常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大序》)

     诗者,持也,持人性情。(《文心雕龙· 明诗》)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尚书· 舜典》)

     诗缘情以绮靡,赋体物以浏亮。(《文赋》)

    这些说法其实也并不一致,但都是围绕着情来立论的。何谓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没有情的诗是伪诗,是去过势的诗,是山寨版的诗。当代诗歌中有真情的少,能将真情艺术地唯美地表达出来的更少,艺术唯美表现又能为大众喜闻乐见、吸引大众关注的则少之又少,寥若晨星。对于泱泱诗歌古国来说,这是悲哀,也是无奈。

严格意义上说,道德箴言不是诗,口号宣传不是诗,哲学讲义不是诗,身体写作不是诗,文言堆砌不是诗。因为在这类东西中,感性的个体的情往往被脱敏,被漂白,被安检,被格式化,被规范统一,被上纲上线。

 

诗之道

    诗之道应该是立交桥,纵横穿梭,四通八达。可以从原野乡村出发,可以从城市商业区出发,可以从连锁快餐店出发,也看以从大学课堂出发。可以业余,可以民间,可以专业,可以先锋,可以试验,可以通俗,可以古典。但都要有真情和真情的原创表达。

诗之道应该是互联网,无国界,无种族,是最私密的,又是最公开的,无远弗届,无往而不胜。20世纪影响最深远,迄今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之过的恐怕是互联网。中国诗歌的发展不仅要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海量信息、各类数据库和搜诉引擎。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互联网的工作原理。电影《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上纳美人的思维和感受,不仅部族成员之间可以沟通,还可以和祖先沟通,甚至可以同其他物种沟通。表面上看,这是对现代通讯技术的一个简单戏仿。但深层中则是对古代东方文化中的天人感知、古今通邮、物我交融的一种庄严的致意。现代技术给我们提供了工作原理,好莱坞商业片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模具。我们的现代诗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诗情与诗意,不管是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诗作者的诗读者的,究竟能否接通?能否互联?能否彼此理解?能否驱散诗歌的黑暗?能否点亮诗歌的天空?

欲求中国诗歌之兴旺发达。应该脱其厄,返其本,循其道。解其厄诗可小成,返其本诗可中成,广其道则诗可大成。

 

(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成立暨“诗歌:古典与现代”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https://m.sciencenet.cn/blog-87488-361978.html

上一篇:商子秦《传说》序
下一篇:师 德 四 维

2 侯成亚 刘晓瑭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