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专访:北京企业近水楼台不得月

已有 3119 次阅读 2010-9-28 15:24 |个人分类:技术转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机制, 技术转移, 北京技术市场, 官产学研合作, 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

(发表时间:2007年4月16日 经本人审阅)
文章出处:《北京商报》区域经济周刊b2版    发布时间: 2007-4-16
作者: 冯秀英
去年北京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其中只有四成多留在北京进行本地转化,五成多都被外地企业买走了。南方很多城市,如江苏、广州等常年有专人驻守北京,找到好的技术项目,就千方百计买到手。北京的企业尽管近水楼台,但却远不如京外企业主动。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主任林耕向记者讲这番话时不无感慨。
记者在4月12日召开的第十届北京技术市场金桥奖暨2006年技术市场工作会上了解到,北京技术市场技术合同成交额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97.33亿元,比上年增长60.54%。
2006年北京的技术流向呈四五一格局:流向本市技术24670项,占技术合同总项数的比重为47.83%,成交额271.37亿元;流向外省市技术25965项,占50.34%,成交额325.30亿元;技术出口940项,占1.82%;成交额100.66亿元。
北京地区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并未转化为竞争优势,巨大的科技投入未能转化为新产品或新产业。林耕向记者提供了一份调查报告,对此问题做了阐述。
报告显示,在政府经费要素中,北京具有巨大的优势,此要素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是江苏的5倍、广东的4倍、上海的3倍,这说明在争取政府科技投入方面,北京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
然而,北京的企业却未将这一优势进一步放大。据对中关村811家企业的一项调查,经常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仅有206家,只占26%,而从未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高达316家,占近40%。这表明,中关村企业在创新活动方面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还非常缺乏,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另有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04年,北京地区科研机构共承担14314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包括外商独资企业)合作的仅有507项,占3.54%;高等院校共承担27753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2816项,占10.15%;转制科研机构共承担3462项科技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有594项,占17.16%。
林耕说,北京有全国一流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应该在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的企业却守着金饭碗要饭吃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3911-367833.html

上一篇:录音专访:陕京技术合作前景广阔
下一篇:专访:北京技术交易迈近700亿元的思考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14: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