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牛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jszy 垦荒不止,求真务实

博文

北京专利技术转让发展情况与思考

已有 5023 次阅读 2010-10-11 17:09 |个人分类:专利商用化|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专利, 技术转移, 技术交易, 科研经费分配, 专利实施

  耕,陈  靖,张若然
(发表时间:2008年4月10日)
[本文发表在《科技潮》2008年第4期,重新登出略做了修改]
北京聚集了众多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优势,每年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很大,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高地。因此对北京专利技术转让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 20012006 年的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数据进行分析。
一、概况
1.成交总量
2006 年成交专利技术转让合同911项;成交额35.74 亿元,增长96.31%,占全市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5.13%十五期间,成交专利项数由 166 项增加到 578 项,年平均增长速度36.60%,成交额由 1.44 亿元增加到了18.20 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达88.55%
2.专利类别构成
2006 年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五五格局。发明专利成交额17.33 亿元,占本市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48.50%。实用新型成交额18.36 亿元,占51.37%。外观设计专利占0.13%
十五期间,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呈"三七"格局。发明专利 529 项;成交额 9.66 亿元,占本市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的31.68%。实用新型专利1047 项,成交额20.67亿元,占 67.79%。外观设计专利占0.52%
3.20012006 年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正态分布
其中十万到百万的技术合同最多,占 40%45%;百万到干万元的占20%左右,万元到十万元的占25% 左右。
二、技术交易特点
1.专利技术转让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领域
2十五期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成交额占专利成交额的 75.35%,是备受青睐的专利技术转让方式。一方面,对于专利持有方来说,专利实施许可方式比较灵活,可以独家许可也可以多家许可;另一方面,对于专利受让方来说,倾向于比较成熟、买来之后可以直接应用的专利技术,它们也多采用实施许可方式。
3. 20012006年,重大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专利成交额的70.30%。一方面,重大专利技术的快速增长体现了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专利的保护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技术需求正在由单个技术项目向技术项目群发展,也体现了北京研发能力的提高。
4.企业是专利技术交易的主体20012006 年企业输出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占本市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的94.25%(其中跨国公司输出专利占0.27%)。企业吸纳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占 95.23%跨国公司吸纳专利0项)
5.20012006 年高等院校输出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占专利成交额的0.95%科研机构占2.07%,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转移实施量很低,一方面有着自身的原因,如专利技术成果不适合市场需求、专利技术转让指标没有列入考核、专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等原因,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发和专利申请,是为了占领技术的制高点,更看重于科研和学术的发展,而不是后续的技术转移。
6.科技计划内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转让很少20012006 年科技计划内项目生成的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占本市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的13.83%。相对于每年大量政府财政科研经费的投入来说,显得微不足道。
7.分期支付是专利技术合同额的主要实现形式20012006 年,分期支付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占本市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的90.53%
8.技术流向呈现三五二格局20012006 年,流向本市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占专利成交额的24.26%,流向外省市占 51.99%,出口占 23.75%
9.海淀区输出和吸纳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均居各区县首位。
三、技术卖方构成
1. 高等院校输出专利技术很少,且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很低20012006 年高等院校输出专利技术转让合同 60 项;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仅为1.32% 。输出专利技术以发明专利为主,有一半多流向本市,有近一半流向外省市。
2.科研机构输出专利技术很少,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略高于高等院校20012006 年科研机构输出专利技术225 项;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3.97% 。输出专利技术以发明专利为主,有八成多流向外省市,仅有一成多留在本市。
3企业是专利技术的卖方主体,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呈增长态势20012006 年企业输出专利技术合同 2132 项;成交额63.08亿元,占本市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95.24%(其中跨国公司 20012006 年输出专利技术7 项;成交额 0.17亿元,占企业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0.27%,其中2 项流向国外的母公司。吸纳专利技术0项)。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十五期间是9.39%2006 年是20.90%,提高了11个百分点。
企业输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呈四六格局。主要买方还是企业。技术流向呈三五二格局。
可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依次提高。
四、专利技术转让中存在的问题
1.北京专利申请、授权和交易量均快速增长,但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却一直徘徊在比较低的水平上。
20012006 年专利申请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6.88%。授权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达12.47%。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由166项增加到911,增长4倍多,年平均增长速度达40.57%,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由 2.66% 增加到8.11%,相对于全国平均10%和发达国家1015% 来说,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
第一,缺少专利技术转让的配套条件,包括市场体系、政策体系和诚信体系等条件。
第二,专利技术本身的原因,难以吸引投资。有的专利技术含量低、不成熟,有的专利技术含量虽高,也有很好的超前性,但并非当前市场所需。
第三,专利技术持有方和需求方信息不对称。
2.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专利技术很少。
20012006年,科技计划内项目生成专利511 项,占专利技术合同项数的20.04%成交额 9.16 亿元,占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3.83% 。相对于每年大量政府财政科研经费的投入来说,显得微不足道。
3.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转移实施率低于总体水平。
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很大,但交易量却很小。20012006 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均低于全市 5% 的总体水平,主要原因是科研成果不适合市场需求,对专利技术转让的重视不够,专利管理机制存在缺陷,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界定不清。
4.企业普遍缺乏知识产权战略。
北京企业输出吸纳技术均占到了本市90% 以上,但是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才占到二分之一。我国 71% 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设置研发机构,仅有万分之三的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99% 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
5.政府科技投入与形成专利数比较效益低下。
据有关部门统计,国有机构每个发明专利授权量之中,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大体在32005700万元之间;相比较而言,外资企业、外国人和非职务申请者没有得到任何政府资助,但提供了全国 2/3 的发明专利。这表明国有机构技术创新成本过高,政府科技拨款效率低下。
6.部分专利技术作为普通技术转让。
一些专利技术转让合同签订为普通的技术转让合同。一是有些专利技术转让合同作为工程合同、系统集成合同中的一部分,捆绑在一起进行转让;二是专利技术转让合同还要进行备案,相对普通技术转让合同手续更为繁琐,而且也没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三是因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对于专利的管理存在问题,对于专利持有人来说,按专利技术转让还不如按普通技术转让得到的利益高。
五、政策建议
1.制定专利保护和应用战略。
要制定不同层面的专利保护和应用战略,包括宏观层面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观层面的区域专利保护和应用战略,微观层面的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专利保护和应用战略。
2.制定有利于专利技术转让的优惠政策。
第一,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增加预算,列专项资金鼓励技术开发,鼓励申报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适当补贴专利维护费。第二,可要对专利技术转让给予政策倾斜,享受的优惠政策应比普通技术有所提高。第三,针对个人专利技术转让所得制定合理的个调税政策,调动个人发明专利转移的积极性。
3.建立产学研互动机制。
目前国内也意识到了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的措施还没有,这点应该借鉴国外经验。用立法保证科研机构和大学联合企业共同承担计划项目。如,美国STTR计划政府明确规定一个研发机构和两个企业联合承担政府的研发课题;德国工业制造计划规定两个研发单位和四个企业联合在一起。
4.加大对科技经费使用和产出效益的管理。
加强政府科技计划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把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转让也作为一项指标进行考核,确立以形成专利作为政府科技投入的效益标准,明确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的要求,把政府资助研发课题形成专利申请数量作为考核指标。
5.发展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
研发机构应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TTO)专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技术转移、对外合作、合同管理等工作;发展专利技术转让服务组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专利技术产权托管中心,管理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形成的知识产权;加强专利技术转让人才培训,技术转移运作好坏决定于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经营人才。因此,一要制定技术转移人才管理办法;二要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


https://m.sciencenet.cn/blog-473911-372207.html

上一篇:美国技术转移立法给我们的启示(二)
下一篇: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管理及启示

1 zhj71626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0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