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 杨学祥工作室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杨学祥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从事全球变化研究。

博文

关于潮汐影响气候变化的争论

已有 7602 次阅读 2010-10-15 04:46 |个人分类:学术争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气候变化, 争论, 潮汐

关于潮汐影响气候变化的争论
        杨学祥

       气候变化的月球轨道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中外科学家都注意到月球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炸毁月球就是美国和俄罗斯科学家试图消除月球对地球气候影响的尝试。这一设想受到全球科学家的反对。

     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264年对应沃尔夫极小期,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准200年周期和潮汐准200年周期有非常好的对应关系。地球上的潮汐主要受日月作用,行星作用很小,只有日月的千分之几。太阳活动和潮汐变化的共振效应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当然,太阳黑子活动和潮汐的178年周期对地球寒冷周期的影响也非常值得关注。是近期低温冻害频发的一个可能原因。


发表评论人:[游客]Argo [2010-10-12 21:24:56] ip:24.62.225.*    
太阳辐射能不变,所以我们将此称为太阳常数。用太阳辐射能的变化来解释地球气候变化是不正确的。

博主老师用潮汐来解释所有的地震气候变化看上去相当地牵强附会,说服力不强,而且经常有神秘感。

太阳影响地球的气候是通过太阳风影响入射地球的宇宙线粒子来完成的。宇宙线伽玛粒子是地球成云的重要机制,云层的多寡控制了地球获得太阳辐射的寡多,这才是地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是空气中气态和液态固态的水而不是二氧化碳影响了地球气候。

由于太阳黑子(即太阳射电和太阳磁场)11年周期是受到木星运行影响的结果,由于其他几个太阳系气态行星与木星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观察到11,22,60,178年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

目前令人感兴趣的是178年周期,上个周期是道尔顿太阳黑子最小期,再往上的那个178年周期是蒙德太阳黑子最小期,在这两个最小期,地球北半球经历了寒冷期。

目前距离上次道尔顿最小期正好是178年左右,也就是木星和天王星海王星都在太阳系的同一侧而土星在太阳系的另一侧,这种太阳系四大气体行星的排列每178年出现一次,同时和太阳黑子无明显11年周期特征相符合。

所谓的无明显11年周期特征是指太阳黑子消失的现象。目前太阳黑子活动极低,凡是太阳黑子活动弱的时候,寒冬是个伴随现象。

博主回复: 

加拿大平原干旱(1583~) 18.6
美国大平原干旱(1805~) 18.6
中国北部干旱(1582~) 18.6
巴塔哥尼亚安第斯山干旱(1606~) 18.6
尼罗河河谷干旱(622~) 18.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蓝永超研究员根据代表黄河上游流域径流动态变化的唐乃亥水文站1920年至2004年的径流系列统计资料,以及此间数十个气象站四十余年的降水观测数据得出结论: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黄河大体上经历了五个枯水期和四个丰水期。每个丰、枯水期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枯水期持续时间为四至十五年,平均为九年;丰水段持续时间为七至十四年,平均为九点二五年。黄河上游每个丰、枯水周期平均持续时间基本相同,一个完整的丰枯循环周期大约在十八年左右(见表2.1)[24]。

18.6年是典型的潮汐周期,月亮轨道与地球赤道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在18.5-28.5度之间变化,周期为18.6年。郭增建等人在1991年提出月亮潮迫使地球放气的观点,当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中国主大陆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此地下放出“带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上相碰,因此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历史上,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的1941-1943年(河南大旱)、1959-1960年(山西大旱)、1977-1978年(山西、长江中下游大旱)、1995-1997年(华北、辽宁、吉林等地连续4-5年大旱)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旱;月亮赤纬角最大值时的1932年(松花江大水)、1933年和1935年(黄河特大水)、1951年(辽河大水)、1969年(松花江大水)、1986年(辽河大水)中国北方都发生了大水 。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增大潮汐南北震荡的幅度,激发大气和海洋的南北摆动。

郭增建在1992年提出,赤道东太平洋附近有赤道上最高地形区,日月引潮力较大,且圣诞节前后是近日点,引潮力大一些,使这里的火山被触发或海底热液冒出较多,引潮力效应使厄尔尼诺多在赤道东太平洋开始。在日食时,月亮和太阳位于同一直线上,所以引潮力更大,这样地球在赤道两侧鼓起,因之低纬度地区放出地下热气较多,这有利于低纬气压变小[15]。这是厄尔尼诺成因的“潮汐说”起源。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也在讨论中。

潮汐调温相应是美国科学家2000年提出的,该人也是温室效应的提出热之一:从15至17世纪的200余年内,世界上强震很多,其它自然灾害(如瘟疫流行)也很集中,这也正是蒙德极小值期。这个时期太阳活动处于极小值,人们往往把它当作小冰期气候产生的原因。美国科学家查尔斯·季林认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据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周期为1800年。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潮汐还有2.2、11、22、55年周期变化。

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张元东提出特殊天象组合期可能影响地震的概念和理论,特殊天象组合期为月亮近地潮和日月大潮叠加,并有行星位置变化的适当配合[26]。

学者杜品仁和胡辉等人分别指出,地震具有明显的18.6年潮汐周期,称为岩浆潮周期[27, 28]。

学者胡辉等人在2003年详细分析了20世纪云南强震群体盛衰与天文背景的关系,他们指出,月亮赤纬角周期产生的交点潮可能是影响地震长周期活动的一个因素,地震活动和太阳活动均存在11年的变化周期。自1700年以来,云南有记载的18次M大于等于7级大地震中,近一半发生于太阳活动低值年附近,太阳黑子低值年是十分罕见的大震高发相位。

国际太阳学专家小组协作的NOAA空间环境中心说:下一个11年太阳风暴周期预计在2008年3月开始,它的峰期在2011年末或2012年中,比原来预计的要晚1年。2007-2008年的太阳活动谷值将导致云南地震十分活跃。强潮汐可以激发地震火山活动。Cochran等人分析了1977-2000年间全球2000多个5.5级以上的地震,发现猛烈的潮汐在浅断面层施加了足够的压力从而会引发地震。当潮汐达到大约2-3米时,四分之三的地震都会发生;与此相反,潮汐越小,发生的地震也就越少。

根据罗时芳等人(1974)和任振球等人(1990)的研究,地球自转周期11.169年对应11.2年太阳黑子周期、12.15年对应12.01年木星相似会合周期、18.6年对应月亮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9.855年对应19.858年木星、土星会合周期、22.337年对应22.2年太阳磁周、29.783年对应29.46年土星公转恒星周期、59.555年周期对应59和60年木星、土星、水星相似会合周期,显示地球自转与行星潮汐的对应关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员李国庆发现月亮视赤纬角的变化周期13.6天、27.3天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地球自转周期18.6、29.783、59.555年的振幅是最大的,月亮赤纬角在18.6年内由18.6度变为28.6度,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在月亮赤纬角为28.6度时期(1986-1988年和2005-200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小,地球自转加快;在月亮赤纬角为18.6度时期(1977-1979年和1995-1997年),地球的平均扁率变大,地球自转变慢(见图2. 3)。李国庆等人通过对比分析1973-1998年的日长、大气环流及月球相位随时间的变化,发现伴随着月球相位的交替变化,地球大气的纬向风速场、地球位势高度场及日长作27.3及13.6d(天)的周期震荡。这种周期性的大气震荡,被视为一种大气潮。月球对地球大气引潮力作用的周期变化,是引发27.3及13.6d(天)周期大气潮的主要原因。月球对地球大气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引起大气纬向风速场及地球位势高度场的变化。

潮汐对地球各圈层的搅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的月亮周期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否定这些周期的存在,才能否定月球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太阳有热能不同,月球只有通过引力来影响地球。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1631
 
Topic: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Print this page 

--------------------------------------------------------------------------------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Copy to clipboard
Posted by: 杨学祥
Posted on: 2004-11-13 10:48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
    杨学祥, 陈殿友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长春130026;吉林大学数学科学院, 130012)

摘 要: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在太阳系的行星与卫星关系中,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
    关键词:月球,潮汐,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生命存在,温室效应

21世纪伊始,世界就面临太多的天灾人祸,人类也就面临太多的艰难选择。美国新经济在持续十年增长之后突然衰退,“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又使之雪上加霜;中东和平进程受阻,以巴冲突导致杰宁人道主义灾难;全球变暖证据一年多于一年,自然灾害频发,经济损失惨重;技术失控和过度开发的恶果也一年强似一年,全球污染严重,人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如何面对世界经济衰退?如何面对恐怖主义袭击?如何面对全球变暖?如何面对科隆人等等。

1.  一项震惊世界的新选择:将月球摧毁!

据《南方日报》2002年5月10日报道,近日,以弗拉基米尔[$#8226]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5名科学家称月球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并向俄政府提出一项震惊世界的建议:将月球摧毁!

克鲁因斯基指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国土靠近北冰洋,冬季太过漫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这一切都是月球引力造成的。月亮就像一个链球,紧紧地拉着地球,使得海潮起起落落,引发自然灾害。月球强大的引力将地球拉歪了,使得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以一种笨拙的倾斜姿势绕着太阳转,因此使得地球上的气候变化无常。只要将月球摧毁,地球就不再倾斜。如果地球的倾角变成0度,这就意味着季节变化从地球上消失,整个地球就会拥有适宜的气候,俄罗斯的冬季会一去不复返,有些地方则会拥有永恒的春天。到那个时候,现在的沙漠会变成绿洲,农作物会茁壮成长,人类不会再面临饥饿的威胁。

据克鲁因斯基透露,摧毁月球对于现代人类来说,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只需要在俄罗斯的“联盟”型火箭上装上6000万吨级的核弹头,然后将它们射向月球即可。现在的问题是俄罗斯和其他国家是否同意这么做。

据悉,这5名科学家已经把他们的建议郑重地提交俄罗斯政府。克里姆林宫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内部人士表示,这一建议不仅让政府高层觉得新鲜,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政府向这些科学家许诺,将对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进行认真研究。由于摧毁月球对地球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有不同的影响,这项建议也使世界各国面临与本民族生死攸关的艰难选择。

2.  月球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以弗拉基米尔[$#8226]克鲁因斯基为首的俄罗斯5名科学家的建议是有一定根据的。旱涝、地震、火山喷发和厄尔尼诺等灾害与月球密切相关。近期研究表明,温差和潮汐力引起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在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下得到加强,信风、台风、风暴潮、海流环陆运动和异常大潮是明显可见的实例[1-10]。

最新计算结果表明,太阳相对地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摆动,使流体相对固体南北振荡与混合。由于大陆的阻隔,地球南半球和北半球分别有6605998、5251和368km3体积的大气、海水和液核流体通过赤道流向北半球和南半球,并在科氏力作用下加速向西或向东漂移,使各圈层差异旋转速度增大。这是南北半球之间的海洋热交换和两极冷水入侵赤道并使大洋西部暖水变冷的主要原因。1997年发生在春分和秋分附近的4次交食和3次行星冲日,加大两极冷水入侵赤道西太平洋使暖水东移的强度,形成了1997年的强厄尔尼诺事件[6-10]。

从1822年到1998年,有31年无月食。当年发生厄尔尼诺的共17个,占总数的55%。其前后一年内不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仅有4个,其前后2年内都发生了厄尔尼诺。这表明无月食年与厄尔尼诺的相位差最大不超过两年。无月食年是地球潮汐形变的极小值年,是预测厄尔尼诺的重要依据。2002年无月食,2001~2004年内必发生厄尔尼诺事件[6]。

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共线的结果并受沙罗周期(沙罗周期为18年零10.33~11.33天)控制,因此与强潮汐密切相关。据林振山等人的研究,每次高纬或极区的日食都将使极地下沉气流减弱,从而使赤道东风减弱。1-2年内在中纬以上地区连续发生3-6次日食,将使赤道东风减弱逐次得到加强,从而诱发厄尔尼诺现象[11]。

日食通过日月大潮与强潮汐密切相关,前者决定热能分布异常,后者决定动能分布异常。18.6年的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不仅是大气和海洋强潮汐产生的原因,而且是软流圈的岩浆潮[3]和外核的液核潮产生的原因。资料检验表明,日食与El Nino之间存在12—24月的位相差,月亮赤纬角变化周期与沙罗周期相差0.6年可能是其原因[6]。两种周期的极大值重合后,第一个周期后两种极大值相差7.2个月,第二个周期后相差14.4个月,第三个周期后相差21.6个月。这是厄尔尼诺事件并不严格遵循沙罗周期的原因。

用潮汐产生的地球流体与固体的差异旋转,可以解释1500—1800年周期的气候变化。 强潮汐加大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海水的混合,将太平洋深层冷水翻上表面 (或使太平洋西部暖水流向东部,北部暖水流向南部),使海洋上方空气变冷(或变暖),产生拉尼娜冷事件(或厄尔尼诺热事件)。天文资料表明,强潮汐与厄尔尼诺事件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火山活动亦受强潮汐的控制。火山喷发使海洋底层暖水上升到海洋表面,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它们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重要外强迫因子。当火山灰在低纬度地区上升到平流层, 较小的气溶胶可在数月内传播至全球,并可在平流层内持续飘浮1-3年,最后降落在两极地区,减弱被遮蔽区的太阳辐射,与该区发生日食的效果相同,是厄尔尼诺事件的延迟因子[6]。

3.  月球对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的影响

地震和火山等构造活动与18.6年周期变化的固体潮相关,被称为岩浆潮[12]。火山喷发物到达的高度为1—40 km;持续时间为几星期至10多年。低纬度火山喷发能扩散到全球,在中高纬度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火山灰减弱太阳辐射,对中高纬度的影响最大。1963年3月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8.5 oS,115.5 oE)爆发,1980年5月美国圣海伦斯火山(St. Helens; 46 oN,122oW)大爆发,造成次年太阳直接辐射减少量都在15%以上,使北半球平均温度下降。滞后于火山喷发18个月,我国有一个显著的低温期。1951年到1985年,我国东北地区有6个夏季低温冷害年,其中5年都发生在2级以上火山喷发后1-2年[13]。火山灰遮蔽阳光使气候变冷,在向两极地区集中降落过程中严重影响极区太阳辐射量,与该地区发生日食影响El Nino的效果相同,是控制厄尔尼诺事件发生的延迟(低纬喷发)或激发(高纬喷发)因子。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五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据近百年的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

2000年6月底,东京以南的伊豆岛开始发生火山与地震活动。此后,在伊豆岛观测到异常的地壳变形。8月底,火山与地震活动达到高潮。分析结果认为,地壳变形是由伊豆岛的岩脉侵入引起的,并且与强潮汐天文条件相对应。根据观测和计算数据提出了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14]。

潮汐和厄尔尼诺事件使东西太平洋海面高度分别升降60cm,水均衡作用使洋壳反向升降20cm。由此形成东西太平洋地壳跷跷板运动。这是地震火山群发事件与厄尔尼诺事件一一对应的原因。发生在印度洋的同样过程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原因。剥蚀沉积也会产生陆海地壳的跷跷板运动。计算表明,50年的剥蚀沉积作用施加在陆海地壳两端的力矩为M = 4.36×1014N[$#8226]m;相当于在陆海地壳两端施加的反向力p = 4.36×108 N。这两种跷跷板运动相互加强,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基本动力[15]。

4.  月球轨道对强降水的影响

月球轨道(白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月亮赤纬角(亦称白赤交角)。这个角度时常在变化,最小为18.50,最大为28.50,周期为18.6年。据郭增建等人的研究,当月亮赤纬角最小时,它的直下点远离中国主大陆,所以在主大陆内引起的地壳鼓起就小,因之地下放出的携热水汽就少,这样就不易诱使热带气团与高纬冷气团在中国大陆相碰,因之雨量减少,会形成干旱。在月亮赤围角最小年的1941~1942、1959~1960、1978、1997年,中国都发生了大旱灾[13]。计算表明,月亮赤纬角最大时产生的地壳容积变化是赤纬角最小时的2.3倍。因此,潮汐引起的地壳形变不仅是地震的成因,而且是强降水的成因[16]。月亮赤纬角变化所引起的地壳形变,通过地壳地幔排热排气作用而强化了大气降水过程。在月亮赤纬角最大年相继发生了珠江*(1915)、淮河*和长江*(1931)、松花江(1932)、黄河*(1933)、珠江(1949)、辽河(1951)、松花江(1969)、辽河(1986)大洪水(带*号为特大洪水)。每次月亮赤纬角最大值都对应一个厄尔尼诺年[5]。

日月同纬可以加强日月引潮力的相互作用,增大地壳形变。在日月同纬年份附近,相继发生了淮河*和长江*(1954)、海河和松花江*(1956)、淮河和海河*(1963)、黄河(1964)、淮河*(1975)、黄河*和长江*(1981)、珠江(1982)、长江(1983)、淮河*和长江*以及松花江*(1991)大洪水[5]。

由于厄尔尼诺与强潮汐相关,所以厄尔尼诺年也与大洪水年有很好的相关性。1900~2000年期间的厄尔尼诺年共44个,当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19个,上下一年中国发生大洪水的有11个,占中国大洪水总数(34)的88%。

5.  日食对厄尔尼诺的影响

6.  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

月球的存在有弊有利。由于月球与地球的质量比最大,地球上的许多动力现象与月球有关,这可能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地表温度适于人类生存首先应该感谢月球的调控作用。与此相反,地外行星悬殊的温差变化和恶劣的环境使生命难以存在。

美国科学家相信,即使没有温室效应, 地球自己的卫星月球也会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查尔斯. 季林说,月球通过影响地球上的潮汐使地球的温度上升[17]。

5年前杰拉尔德. 邦德通过分析大西洋底的沉积层,发现地球的寒冷期和温暖期出现有规律的波动,波动周期大约为1500~1800年[18,19]。季林认为,地球、月亮和太阳相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潮汐强度的逐渐变化,其周期与邦德提出的“气候周期”是一致的。当日、地、月排成一线且相互距离最小时,日月引潮力相互加强而变为最大,地球海洋潮汐规模也最大,这时就有更多来自海洋深处的冷水被带到海面。这些冷水可以冷却海洋上的空气。当日、地连成的直线与月、地连成的直线相互垂直时,太阳潮汐减弱月球潮汐,使地球海洋潮汐变小,这时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暖和。据季林的计算,大约在1425年即小冰期的末期,潮汐达到了最大值,从那以后逐渐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又达到最大值。这个周期是过去1万年气候变迁的主要动力。这个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24世纪,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

月球潮汐是太阳潮汐的2.17倍,如果摧毁月球,地球海洋潮汐强度将减少三分之二。由于潮汐变小,海洋深处的冷水很难被带到海面,世界就变得更加暖和。这对不断加剧的全球变暖趋势无疑是火上浇油。

7.  月球潮汐在减弱温室效应中的贡献

陆地和海洋含碳量远大于大气,存储在海洋中的碳只要释放2%,就将使大气中的CO2含量增加一倍。白垩纪大气碳含量是目前的8~10倍,末次冰期高峰时大气CO2和CH4含量分别比现在减少30~40%和50%。构造运动释气和海洋增温排气是主要原因。近期发现,海底CH4冰晶体蕴藏的能量比世界上储存的全部化石燃料所包含的能量还多。但这些甲烷水合物矿床脆弱,从中逃逸出的气体可能加剧全球变暖。显然,构造活动和海洋增温是温室气体从地幔和海洋进入大气的主要原因,而高降水和强潮汐是大气中的CO2转移到海洋中的原因。海洋和大气之间的CO2循环,主要受大洋上升流与下降流的控制。高纬度水体在沉降之前溶有大量CO2,在赤道处水体上升变热并释放CO2,其现代速率为3~5×1010t/a。这个循环并不是永远处于平衡状态。显然,强潮汐将海洋深处冷水层翻到海洋表层,冷水吸收更多的大气中的CO2从而导致CO2聚集在海底[20],海洋强震起激发作用[21-23]。

碳循环是最复杂的地球过程之一,大气中的CO2是由海洋和陆地提供的,其中海洋储存的CO2约为大气中的50倍。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有近60%存在于大气中,其余被海洋吸收,海洋的吸收速率为2×109t/a。强潮汐加快海洋吸收大气中的CO2的速度,减弱温室效应,其作用既不可忽视也不可替代。如果摧毁月球,这将导致潮汐减弱和温室效应增强。

据《新文化报》2002年5月18日A4版报道,全球变暖的速度已比以往明显加快,从南极洲分离的冰山数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近20年来北极圈里的冰层由原来的4.8米厚降至现在的2.7米,许多北极熊被活活饿死,热带蝴蝶拼命向北飞,印度南部上周开始出现罕见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49.5摄氏度,已有622人因热浪死亡。月球强大引力所形成的强潮汐,既是地球上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的祸源,也对减弱温室效应和调控地表温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已有证据表明,月球是地球的恒温器,失去月球有可能导致温室效应失控,加剧全球变暖的严峻趋势。在月球功过利弊尚不完全清楚的条件下,贸然摧毁月球将带来更大的不可预测和不可复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杨学祥. 地球形变产生的岩石圈、水圈和气圈等差异旋转.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科技快报). 2001, 7(7):902~904
2.Yang, Xuexiang, Chen Dianyou, Yang Xiaoying, and Yang Shuchen, et al, Geopulsation, Volcanism and Astronomical Periods.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1): 1~12.
3.Yang, Xuexiang, and Chen Dianyou. Tectonic Movement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0, 3 (2): 121~128.
4.杨学祥, 陈殿友. 构造形变、气象灾害与地球轨道的关系. 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3):39~48
5.杨学祥. 全球变暖、构造运动与沙漠化. 地壳形变与地震. 2001, 21(1):15~23
6.杨学祥. 2001年发生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地球物理学报.2002,45(增刊):56-61
7.杨学祥. 厄尔尼诺现象的构造基础与激发因素.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4):367-370
8.杨学祥, 陈震, 乔淇源. 2002年厄尔尼诺事件的天文条件. 西北地震学报,2002,24(2):190-192.
9.Yang, Xuexiang, Chen Zhen and Chen Dianyou, et al, The Effect of Tide on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2, 5 (1): 23~30.
10.杨学祥,陈震,陈殿友等. 厄尔尼诺事件与强潮汐的对应关系.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3, 33(1):87-91.
11.林振山, 赵佩章, 赵文桐.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及其应用[J].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42(6): 732-738.
12.杜品仁. 18.6年地震轮回及其成因初探. 地球物理学报, 1994, 37 (3): 362—369.
13.郭增建,秦保燕,郭安宁.地气耦合与天灾预测.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165~185,123~124
14.杨学祥. 海底扩张的潮汐模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 77-80.
15.杨学祥. 青藏高原隆升的潮汐-均衡模式. 世界地质, 2003, 22(2): 119-123
16.杨学祥, 陈殿友, 李守春. 干旱、地震与月球赤纬角变化. 西北地震学报, 1999, 21(1):44~47
17.Fred Pearce. Is the moon turning up the Earth’s thermostat? New Scientist, 2000, 166(2232): 12.
18.Bond G, Broecker W, Johnsen S, et al. Correlations between climate record from North Atlantic sediments and Greenland ice. Nature,1993,365:143~147
19.Bond G, Showers W, Cheseby M, et al. A pervasive millennial-scale cycle in North Atlantic Holocene and glacial climates. Science, 1997,278:1257~1266
20.杨学祥. 地球流体的差异旋转与气候变化. 自然杂志. 2002, 24(2): 87-91
21.郭增建. 海洋中和海洋边缘的巨震是调节气候的恒温器之一. 西北地震学报. 2002, 24(3): 287.
22.Yang Xuexiang, Chen Zhen, Chen Dianyuo, Qiao Qiyuan. The Relation between Tectonic Movement and Climatic Change. J. Geosci. Res. NE Asia, 2003, 6 (1): 82~88.
23.杨学祥. 厄尔尼诺事件预测.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 3(2);155. 

--------------------------------------------------------------------------------
 中国环保网

Powered by UltraThreads? Version 2001.05.07
Copyright? 2000 - 2001 Kelvi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xmems.org.cn/cgi-bin/ut/topic_print.cgi?id=16691


摧毁月球将加速全球变暖.作 者:杨学祥, 陈殿友. 上传日期:2004-11-13 上海热线 绿色论坛。

http://www.envir.gov.cn/forum/20044491.htm


美科学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建议
炸毁月球保地球

  美国一位从事宇宙、天体和星球理论研究的著名科学家阿列克桑德·亚伯,针对地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状况,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炸毁月球保地球。
  亚伯说,如果把月球炸毁,地球强大的地心引力,就会把一部分月球土壤和碎片吸入广阔的太平洋海域,这样,地球的地形、地貌、气候和生态环境就将大大改变。太阳光在地球 表面的分布将会变得很均匀,地球上再也不会有酷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那些贫瘠荒凉的沙漠、荒漠和沙滩也将消失,气候将趋向长期稳定,风调雨顺,农业生产将高速发展,人类生活将大大改善。这位科学家指出,地球之所以一直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如酷热、严寒、风暴等,是因为地球目前运行的轨道(地球中心轴线)有60.5度的倾斜, 正是这种倾斜,导致南北半球气象变幻莫测,形成巨大差异,使得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恶劣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果在月球运行到地球南极处时将它炸毁,大量的月球土壤和碎块就会落入太平洋,这样,地球运转的倾斜状态就可能消除。
  (文摘自《生活时报》)
http://country.scol.com.cn/2000/200012/01/html/3004.html

       2007年开始太阳黑子最低值是百年来罕见,要是回溯历史,这是个偶发事件吗?回答是否定的。

      1843年,德国天文学家斯玻勒(1822至1895年)从整理大量太阳黑子的资料中发现,从1645年至1715年这七十年间,太阳黑子不显著,太阳黑子活动长时间进入衰微状态。1894年,英国天文学家蒙德(1851至1928年)旧事重提,称这70年为“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注意:不是极小年),后人称这段时期为“蒙德极小期”。这70年,欧洲以及地球部分地区,气候十分寒冷。欧洲冬季经常遭遇暴风雪袭击,冰川扩大了,年平均气温下降了1摄氏度以上,全球年平均气温也下降了0.2摄氏度以上。气候学家称这段寒冷气候为“小冰期”。可见,地球部分地区的“小冰期”与太阳黑子长期稀少十分吻合。

      除了蒙德极小期那么还有其它类似太阳黑子极小期吗? 应该有,黑子极小期不是小概率事件。

     从公元850年起,我们可以确定的太阳黑子延长极小期就有四次之多,它们分别是:

     
     沃尔夫极小期  (Wolf minimum) (1270-1350)
     斯玻勒极小期 (Sprer Minimum)(1430–1520)
     蒙德极小期  (Maunder Minimum)(1620-1710)
     道尔顿极小期(Dalton Minimum (1787–1843)
[IMGA][/IMGA]


 http://bbs.lqqm.net/thread-64619-1-1.html

学者杨学祥 发表于 2010-9-19 9:06:28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巧合:全球变暖还能持续300年补充图件

 


图2  潮汐强度变化的1800年周期(据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

20004月温室效应提出者之一查尔斯·季林(Keeling)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形成的全球气候波动周期大约为1800年。潮汐资料表明,在十五世纪小冰期时期,潮汐强度为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弱,直到3100年潮汐强度又将达到最大值。潮汐调温效应使地球的温暖期从小冰期末期一直持续到二十四世纪(再过300年),而后随着潮汐的增强,地球的气候将逐渐变冷(见图1-2



1  潮汐强度变化的1800年周期(据Charles D. Keeling and Timothy P. Whorf2000

    根据图2.1所示,潮汐高潮在公元前398年和53年、公元1425年和1629年、3107年和3452年达到极大值,在公元538年、2337-2540年达到极小值,形成1800年变化周期。潮汐高低潮还有200年左右的明显周期变化。其中,1425年、1629年两次峰值对应小冰期时期,1770年的峰值对应18世纪的低温,1974年的峰值对应20世纪70年代的气候变冷。所以,潮汐还有200、60年变化周期。

参考文献

 Charles D Keeling, Timothy P Whorf. The 1800-year oceanic tidal cycle: A possible cause of rapid climate change [J]. PNAS, 2000, 97(8): 3814-3819.

杨冬红, 杨学祥, 刘财. 20041226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213):1023-1027

全球升温还将持续300年(图)

http://news.163.com/10/0919/04/6GTTDII500014AED.html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37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64448
 



https://m.sciencenet.cn/blog-2277-373444.html

上一篇:中国北方降温降雪和潮汐组合对比
下一篇:千年极寒变百年: 天体引潮力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 钟炳 杨正瓴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7 02: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