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何裕民 教授、博导,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肿瘤。

博文

中医学的真金白银是疗效——关于中医(经络)研究的一点建议与意

已有 3665 次阅读 2010-11-2 14:31 |个人分类:何裕民谈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关键词:学者| 中医, 健康, 肿瘤, 何裕民, 经络



开这个“象思维”研讨会本身就证明我们这一代人在思索、在反思,而不是只知道在盲目地做。科学领域最麻烦的就是不带脑袋瓜进实验室。
中医学今天首先要反思,下一步路究竟该怎么走?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中西医差异究竟有哪些?我想刚才大家谈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围绕着再进行展开。我有个建议,千万不要再在这个讨论会上自我介绍:我做了多少多少工作!这个会议是一个思维的激荡,是大家思想的碰撞!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反思!哪怕这个问题没有解答,你都应该回去好好思考!科学领域最怕的就是无头苍蝇,好像成就很多,写了很多文章,可是,在人类的知识大厦、人类的文明大厦中,究竟有没有留下你的一块砖瓦?
顺着刚才黄老师的观点,我觉得他做了很深刻的反思。很多问题提出来非常值得反思。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一直在思索!我记得20多年前我和图娅等合作写《差异·困惑与选择》的时候,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真的去好好思考思考。而不是干了再说,而不是只看到眼前这点东西。
接下去我谈几点看法,中医学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很简单,第一个我觉得我们要守住科学底线,这点上这次会议还是不错的。香山会议毕竟是国内最高层次的科学会议,第一条是守住科学底线。
第二,守住科学底线的基础上,善于站在巨人之肩。
第三条希望大家能够善纳他人之见,包容他人不同的看法。
这三点我觉得是个进一层的关系。我们今天中医学也好,针灸研究也好,都不是单一的一个学科、一个领域所能做得出来的。它本身都是生物学中一个多层次的错综复杂的难题。也许,善于接纳他人之见,你就能变得更宽容、更容易顺利地往前走。这是我第一个问题的三点意见。我想这个方面,大家不会有异议吧!
    第二个问题,昨天孟教授提出了经络和中医研究的多学科渗透,我觉得非常好。非常庆幸,至少这次会议我们有搞生物学的,有搞流体力学,有搞植物学的,还有从其他角度思考的。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庆幸和发扬光大的。但是(多学科渗透)我们有一个欠缺,让我想到一个问题。昨天我很粗糙地提出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经络现象是一个多层次的一种网状的调控系统,这个话题是正确的。但这只是哲学角度说的;其实,在不同层次(经络现象的本质特点)是不一样的。基因层次,我估计可能也会有基因表达上的某种差异;细胞层次可能是一类“电化学反应”;或者,再上一个层次可能就是你们说的“流体:变化,或者某种其他反映;从系统层次,可能是一种全身的调控结构;然后,从生命进化层次,可能是生物体一种早期或者一类比较原始的调控方式;或者退行性的一类调控结构……那么,不管怎么说,它既然是一个复杂系统,就像肿瘤。我临床是做肿瘤的,我对肿瘤比较有兴趣。肿瘤的机理大家也有很多表述。它在基因层面可能一组基因的表达异常,它这个基因表达异常往往牵涉很多基因片段;在细胞层面,它是细胞的蜕变,细胞克隆的异常;再高一个层次。它可能是人体几个轴的偏差问题,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神经—内分泌—代谢”出了问题;再高一个层次,则是生活方式出了问题;像饮食不当等都有可能成为生癌的诱发因素或者控制癌的因素;在人的生命层面,更高层面,它又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生物退行性病变。所以,为什么西医肿瘤学家他们能包容不同层次的解释,我们为什么不能包容经络的不同层次解释?所以,我想再提个问题:我们国内把针灸作为经络中的重点在研究。其实,系统生物学在西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在这个领域中我个人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当然对经络我没有过实证性的研究,我觉得应该采用一种像那个奥本海默(奥本海默是美国四十年代领导诸多不同学科科学家进行原子弹研究的人物)样的整合方式方法来做系统工程式的研究,来个真正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也许,这才能做出一些东西。至少黄教授刚才谈的这些东西,你们针灸界、经络界反思已经够深刻的了。也许是这么多年,走到白发了。这些问题提出来很值得我们庆幸,是非常有价值的思考。
回过头来怎么走?首先应该包容各个学科、各个层面的研究。那么谁去牵这个头把它整合起来呢?当然有难度!但是从国家的层面,并不是很难。当然我们每个中医人能不能放下身段,进行合作!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讲到这我又想起一个问题,黄教授第一句话“针灸经络的真金白银是疗效”问题。的确如此,疗效问题是中医学的命根子。原本,一些西医对中医治肿瘤一直反对。如钟南山会长以前放了一些话,对中医是很不友好的。但是不久前他在广州的一个新医院落成典礼上讲了一通话。最后一段话就讲肿瘤治疗中医价值怎么怎么样!这个中医肿瘤治疗,我们倡导了很多新的观念,从中医出发的,包括讲究无创伤的,包括讲究调整的,包括讲究内环境的,而这条路至少目前吴孟超、汤兆猷、钟南山等西医学的泰斗级人物都开始比较赞赏了。钟南山以前是对中医学不看好的。他最近说一段话我就非常感慨!至少,要拿出临床有效的证据,人们早晚一定会承认的。因为像钟南山大家知道他原来是(中华医学会)总会会长,我是分会会长,我们有过接触,他的个性是非常强的。所以他能够讲这段话,证明一些事实让他认可了,否则,打死他他也不会恭维你!
其实,这个很值得思考。医学所面对的对象是一样的。中西医学有些地方走到后来,殊途同归了。但是,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中医界还是守住这个小圈圈,然后忿忿不平;然后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埋怨政策,埋怨环境,埋怨别人不理解,不支持!这个我觉得会严重阻碍我们自己的发展。至少在肿瘤治疗领域中,中医从机理角度的确没有拿出深一步的明确的生物学领域的科学阐述,但是至少有了一片新的天地,因为中医治疗癌症的疗效让人们折服!这两天,我觉得钟南山能说这个话能说明一个问题,他是一个很直率的人。
讲到这,我还想谈一个观点,据说昨天晚上大家抢得很厉害,都想表达,表达就是一种传播。我们不要回避中医学的传播问题。传播不是科学普及。传播是把你的思想告诉大家,让大家接受。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去接受它。所以,我还是强调,我们大家做的研究工作要学会传播。传播不是张悟本的让你买绿豆,那是科普,那是给老百姓听的。谁都知道相对论,相对论就是传播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尽管我们对它并不是很清晰。所以科学研究必须通过传播广为人知,我们中医研究,包括你的研究,也要通过合理传播,否则,束之高阁,没有任何意义!      20101010,北京香山)


https://m.sciencenet.cn/blog-5700-379661.html

上一篇:人行行长周小川与美就人民币交锋,大谈“中西医差别”
下一篇:《生命时报》防癌体检真有用吗?

3 武夷山 蔣勁松 DXY1234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1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