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中国科研人员的生存法则 精选

已有 19219 次阅读 2010-11-24 10:1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博客资讯|关键词:学者| 论文, 学术评价

本文将在《科技导报》发表

生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大部分科研人员一方面能感觉到生存的压力和无奈,另一方面能感受到存在多种机遇,这就是大家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这样的说法,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教育科学领域都没有问题。我现在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谈谈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更好地适应压力、应对挑战和迎接机遇。

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现在的科研大环境并不非常理想,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术评价模式或评价机制存在一定问题。学术评价特别强调科研成果奖和发表SCI论文。各级别各种类的科研成果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模式,这是历史形成的,而且短时间从形式上似乎很难有改变迹象,也不可否认的是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的众多不良现象,但从本质上已经开始有所改观,特别是评价指标上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例如,在技术和应用方面科技成果奖励继续坚持以应用和社会经济效益为标准,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更加强调SCI论文发表杂志级别,尤其是开始强调论文被引用次数,这些都是进步的体现。在SCI论文方面,从10年前国内大部分学术机构不重视,到现在有一些过分重视,不能否认这也是一个很大进步。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不适应就面临着被淘汰,这是众多科研人员许多无奈的根源之一。不过这并不是最大的挑战,更大的挑战是我们的评价机构也在学习中不断前进,将来的评价标准和模式都将会发生快速改变。也就是说,科研人员还要面对评价标准迅速变化的压力。等着这些变化后的再去适应,不如提前作好应对准备,这样才能在将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应是我们为中国科技事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前提和基础。

单从SCI论文奖励标准的变化过程,我们就可看到这种变化发展的将来趋势。10年前,大家没有什么SCI论文的时候,论文数量显得非常重要,各单位特别强调论文数量,只要是SCI论文就给奖励,甚至不分档次或着档次很少。后来发现,只强调SCI论文数量会很可笑,可笑到有人批量发表SCI论文,只需要换取奖励就足够了,而且有相当高的附加值。由于大量发表低水平SCI论文比发表高质量论文要容易地多,这必然导致大家追求论文数量忽视研究质量。后来的变化是把SCI分数作为标准,出现按照SCI分数计算奖金的现象,奖励系数也拉开了很多档次,例如5分以下,每分2000元,5分以上每分4000元等情况。这种简单按照杂志分数的评价模式也会有可笑的结果,例如有一个杂志,08年是4.99分,09年变成5.01分,同样一篇论文,同样水平的杂志,如果晚一年发表奖励竟然增加1倍,这种问题显然很快被发现。这时候中国已经到了SCI论文数量快速膨胀的阶段,巨额奖励已经开始成为一些科研单位的经济负担,并逐渐影响决策部门的政策。必然发生的改变是,把低档次杂志SCI论文奖励比例大幅度降低,提高和维持高分数杂志论文的奖励,政策导向意味显然:现在已经不缺SCI论文了,我们缺标志性论文。这时候中华大地已经到了CNS 大比武时代。目前我们就是处于这样的阶段。

将来会怎样?是我们应该考虑考虑的时候了,随着CNS数量的增加,我们中国学术界在短时间获得暂时自信后,随后就会发现(已经有人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现象,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和质量都突飞猛进,大有超过美国,有成为SCI论文数量世界第一大国的趋势,但我们的论文质量,特别是平均质量没有相应提升,一个显然的指标是平均被别人引用的次数没有相应提高,因此有人说我们只是学术大国,仍不是学术强国。怎么办?我们的中国各级科研管理机构将会把引用次数作为战略性指标作为下一轮奖励标准。因此,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论文被引用次数将成为奖励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为了你能在中国科技事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必须把眼光从发表论文转入发表高引用论文上来,提高你的H-index将是王道

如果再看远一些,我们会发现,被引用次数也不能说明学术水平,也不是最好的标准,国际同行认可才是更重要的标准,到哪个时候,我们应该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学术环境,当中国科研人员回首这段论文奖励的历史时,会无奈地摇头笑笑:中国的学术,中国的科研人员,哎!我们等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论文与评价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4-386899.html

上一篇:真正的科学家往往谦虚而有故事
下一篇: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研观念?

47 茹永新 赵星 徐明旭 余世锋 赫英 于锋 王辉 杨顺楷 毛培宏 唐小卿 吉宗祥 熊李虎 吕喆 黄晓磊 刘圣林 金小伟 王启云 苗元华 孔晓飞 徐索文 高建国 郭桅 鲍海飞 李泳 许培扬 李永丹 曾庆平 王有基 齐霁 武京治 刘广明 罗教明 杨大勇 王孝养 林涛 罗汉江 曾新林 张南希 杨文祥 陈张丽 冯超 zhangcw zhangling ffy liangqiang hhx xqhuang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4 1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