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经济和环境问题探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wd99

博文

黄卫东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缩略版)

已有 4481 次阅读 2008-9-14 11:43 |个人分类:经济|关键词:学者| 收入, 中国, 经济, 发展, 对策

 
想象整个中国是一个大家庭,现在生产系统能力很大,但是大部分闲置,因为即使生产出来,由于大部分人无权使用,相当于现实中穷人没有钱买,只能成为滞销产品,已经生产出来的部分产品出口送给洋人换回了一些白条(现在已积累近2万亿美元白条)。现在洋人不用了,我们的产品积压增加。解决的办法是开动生产系统,将产品分配给大家,现实中则需要给普通老百姓增加收入,使他们能有钱购买产品,从而提高生产系统开工率,实现经济增长。现总结方案的要点如下,详细论证参见本人已发文章:
一、如何增加国民财富
一个健康发展的国家经济应是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处于平衡,且同步持续增长。
1、      提高消费能力方法:当前我国的消费能力严重不足,远远低于生产能力,必须增加普通劳动者收入,减小收入差别(增加高收入者收入,实际是增加投资能力),以提高消费能力。当前股市、楼市处于炒作状态,结果是老百姓财富被少数人圈走,导致消费能力下降。应取消股市或制定政策抑制炒作,应对拥有第二套住房的家庭征收高额财产税,允许自建房屋,抑制房价。国债和储蓄实际减少了消费,应在通货膨胀时使用。
2、      提高生产能力方法: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坚持独立自主引进消化为辅的方针,通过国家制定技术发展规划,进行重要技术商业化基础研究;采用高折旧政策,促进企业更新技术设备;加强专利保护,推动企业发展和应用新技术,通过企业实现技术和管理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因为财富是劳动者创造的,国家应通过增加基础建设项目,教育和科研活动,控制失业率(低于1%?)。
3、      生产和消费平衡的控制方法:商品积压,实现不了其价值。国家应根据商品积压率,通过银行贷款控制商品生产,降低商品积压率(低于5%?),防止无效劳动。但通货膨胀率较小时除外(2%?),这时应增加收入,而不是控制银行贷款。随着生产能力提高,同步增加货币发行量,提供国家发展需要的资金,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通过对外贸易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
二、如何防止财富流失
1、  限制外资企业:引进外资没有给我们带来技术等任何东西,反而挤跨我们的企业,使我们的技术管理消失。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利润财富属于资本家,必须限制外资企业,减少外资企业拿走利润而导致的财富损失。
2、  仿照美国,对退出中国国籍者征收高额财产税(建议税率80%),防止他们带走国家财富。
3、  建立以我国为主的独立经济体系,实现公平交换,防止国家之间不平等商品交换带来的财富损失。与其他经济体系的交往,应注意进出口平衡,防止外汇过多导致的财富流失。在美国主导的西方经济体系中,美国一个人的日劳动量可以交换中国一百人的日劳动量,这导致我国财富大量流失。
三、发展可再生资源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世界人口不断增长,而资源有限。今后的经济发展必须依赖可再生资源。大幅度提高资源税和资源价格,推动人们节约资源,促进基于可再生资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最终建立基于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
参考:
黄卫东 强烈呼吁立法禁止引进外资,修改国籍法,大幅增加最低工资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669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282
黄卫东 从汇源并购谈起:我国财富为什么流失
反对引进外资系列之一 八: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3010
黄卫东 介绍退出美国国籍需要交纳的税(要点)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8031
袁大成:关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37990


https://m.sciencenet.cn/blog-46995-38918.html

上一篇:反对引进外资之四:转载 招商引资:招来伤害,引来掏空!
下一篇:黄卫东:比较优势理论批判与当前我国的发展前景

1 李丽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