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珍生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梅珍生 博士、博士后、教授

博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

已有 4012 次阅读 2010-12-3 13:42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生活其它|关键词:学者| 反思, 黑格尔, 列宁, 湖北省社会科学大会, 荆楚名家

各位老师:
上午好!
 
刚刚开过的全省社会科学大会给我院带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湖北省委表彰了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界作出巨大贡献的“荆楚社科名家”,我们尊爱的老院长夏振坤先生被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推选为十三位“荆楚社科名家”之一。对于夏老来讲,这是名至实归,是他不倦探索的形象写照;对于社科院来讲,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院学术水平的肯认;对于全院科研人员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夏老给我院全体科研人员树立了一个学术标杆,为我们甘于寂寞、探索真理、服务社会、关心民瘼,提供了一个亲切的榜样。
 
夏院长1984年春调至我院,我是1987年进入社会科学院的,在19931997年间,曾近距离地与夏院长多有接触,对于夏院长的道德文章,有更多的亲证与体悟。深刻地感受到夏院长不倦探索的身影,一直在引领着我们,给我们基础学科的科研人员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夏院长学问人生给我们的第一启示就是:做学问必须具有强烈的时代关切,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自觉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学理基础。夏院长的学术专长是发展经济学,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最具中国特色。在这个过程中,夏院长对于市场经济相关理论的探索,如他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的《计划、市场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析》等名文,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他从学理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同样,理论关切现实,使理论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更是我们哲学工作者的职责。回答时代问题,高扬时代精神,是我们理论探索与宣传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我们哲学所在回答时代问题,倡导向善的道德氛围方面,在湖北省道德楷模群星灿烂的星空上,我们力争走在时代的前列,先后概括、提炼了吴天祥精神、郑琦精神、王忠平精神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尤其是在把学理探讨与时代关切结合起来方面,我所科研人员在阐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发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思想政治工作等时代重大课题,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绩正得益于夏老的榜样启示。
 
夏院长学问人生给我们基础理论研究科研人员的第二个启示就是:理论研究必须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夏院长与一般经济学学者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学术视野宏大,跳出了就经济论经济的狭隘视域。他由农业发展模式的探讨,扩展到对大国发展经济学的探讨,由发展经济学进而深入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在现代化的诸因素中,他关注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他的《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问题》、《唯物史观与经济发展》、《略论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东亚经济发展的文化观》、《儒家经济伦理与中国的现代化》、《从宏观背景看中国现代化》、《中国文化现代化刍议》等系列文章,开启经济研究的文化向度,使得他的经济研究显示出了浸润心灵的特征。夏院长的学问视野,何以能够如此开阔?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我想,列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原则性的答案。
 
列宁曾深刻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的学说,恰恰是批判继承了1819 世纪那些哲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优秀成果,并且在这条道路上又向前跨出了几大步。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取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出来的。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那么,作为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我们更应该耐得住寂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纳人类文明的精华,在书山学海中培育自己的多维看问题的向度,使我们的研究更全面、更深刻。曾书记、宋院长曾多次提示,我们科研人员只有能够沉得下心来,多读书,才能掌握科研生产的有效工具。
 
确实,理论研究更要求我们多读、多思,在前人思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批判与反思。黑格尔曾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意在说明哲学是一种反思活动,是一种沉思的理性。按照黑格尔的说法,反思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显然,要“对思想进行思想”,就必须深刻地把握前人已有的思想。如果把认识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就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黑格尔把哲学比喻为在黄昏中起飞的猫头鹰,还表明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不能搞轰动效应。其实,何止哲学如此?所有的理论探索,如果不下一番“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的功夫,就不可能有夏老的理论视野。这对于我们科研人员来讲,确实是一个深刻的启示。
 
夏院长的学问人生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就是:创新是保持旺盛学术生命力的根本。我虽然不懂经济学,但1993年至1997年间,因为科研管理和研究生管理的关系,对夏院长的学术致思,颇为关注。夏院长的系列学术新见,在我的心里每每要激起阵阵涟漪。在聆听、学习夏院长的著作和讲话中,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夏院长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旺盛的创新能力、慎密的思维能力。记得1996年,我们举办了全国地方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在会议的最后中,夏院长即兴做了一个总结发言。那时候,我作为会议工作人员之一,记录了夏院长的发言,感到精彩无比,于是便主动替夏院长整理出来了,整理稿几乎没有增删任何内容。后来夏院长以《当代理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为题,发表在《社会科学动态》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还有就是97年整理夏院长在武钢召开的邓小平理论研讨会的发言,也是感觉在畅晓中阐释了深刻的学理,整理稿也被公开发表。这两次整理讲话稿的经历,确实加深了我对夏院长发自内心的崇敬,也加深了对什么是“大家风范”的直观认识。夏院长最令人崇敬的是他的创新能力。在今天,我们讲生态文明,大家认为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如果想一想,早在1986年,夏院长就写过多篇《生态农业论》的专文,在1994年出版了《绿色革命之路──大国农业发展理论与模式》,就把生态出路上升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同样,1995年夏院长在《经济日报》发表的《由吮吸农业保护农业》,正是基于国情深刻的认识,对于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巨大的启迪;夏院长在《发展经济学新探》一书中,则提出了我国的现代化道路应该不同于西方,应该走政府主导的现代化道路等等。这些观点既有灵感的闪现,也有慎密的论证,体现了夏院长学术生涯中,源源不断的学术创新态势。
 
至此,我的脑海里一直盘旋着朱熹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院长的道德文章能够为我们全省社科界所共同景仰,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
谢谢大家!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262-389890.html

上一篇:维基解密正在考验“信息自由流动”
下一篇:湖北省周易学会第一届会员大会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