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交天下朋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hongbing2 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Information Systems

博文

开启你的“智慧之窗”

已有 3218 次阅读 2010-12-14 20:12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观点评述|关键词:学者| 角度, 理论, 智慧, 观点

我们总是在“窗口”里观察一切事物,所有的系统、理论、体系、观点都是我们观察事物的窗口,是我们理解事物的切入点。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理解、掌握、选择、运用别人已经开启的“窗口”,尽可能多地开辟自己的“窗口”,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智慧所在。
 
从本体论的角度,我信奉唯物主义,不排斥唯心主义,我并不认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不可并存的。因为它们的不可并存只是在某种逻辑上而言,鬼知道哪天会不会有一个天才用另一种逻辑把它们统一了。更为简单的一个原因是,这两个家伙争论了这么多年,但至今各自的阵营里仍有坚定的支持者。存在就有其存在的理由,这个现象在事实上就否定了二者不可并存的论调。
 
说明信奉唯物主义是为了“我们可以’观察‘事物”得以成立,事物存在,不管人是否在,因为有些人认为我们根本就不能观察事物,一切事物就是“观察”本身。接下来,就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谈了。
 
我信奉可知论,但是各人“知”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个能力的大小就是题目中所谓“窗口”的大小。智慧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这是本文立论的逻辑起点。(顺便提一下,科学网有一篇黄老师的博客解释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关系很形象)
 
智慧包括质量两方面:
 
量指的是你拥有窗口的总面积。
 
质指的是各个窗口之间拼接、去重、弥合、选择的能力。
 
 从量上谈智慧
 
很小就听老师讲过一个例子:课堂上,老师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对学生说,大圆圈里面是老师知道的,小圆圈里面是学生知道的,老师比学生知道的多;同时又说,大圆圈外面是老师不知道的,小圆圈外面是学生不知道的,所以老师比学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当时不太理解这个故事的意思,后来才知道,圆周就是一个人的知识边界,周长越长接触的未知领域就越多,所以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越多。我想这也许就是只有真正大师才真正谦逊的原因。表面上谦逊骨子里傲慢的人还不是真正的大师。毛主席说过,过分谦虚就是骄傲,我想这也是他老人家一辈子熟黯对立统一的一个反映吧。自古文人,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所以自古以来大师就少,不要厚古薄今,过于苛责今天的知识分子。
 
从质上看智慧
 
拼接:
 
电视剧《狄仁杰》大家都很熟悉吧,我很喜欢看。但是看得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不能拉着看(只有很少的感情戏可以拉过去),否则你就不理解剧情了。你是否注意到编剧给狄仁杰(梁冠华)的一句口头禅:“原来是这样!” 伴随着狄仁杰的解释,一幕幕的回想镜头之后,最后大家也说“原来是这样”。他解释的过程就是在做一个“拼接窗口”的事情,每一幕回想就是一个窗口。现实生活也是这样,当然,不是人人都能拼接得很好。这需要:一你要有足够多的窗口可以拼;二你要掌握拼接的逻辑。我认为这两样就是教育的两个基本目标:Broaden one's view; Deepen one's thought. 开阔思路与坚实逻辑。对于开阔思路来说,我举个例子,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博士在一个讲座中提出“一流高手提问题,二流高手解问题,三流高手抄问题”的观点。我深以为然,一流高手就是要披荆斩棘,为后来者开路的。如何frame一个研究问题相当之难,鄙人一篇文章还没发表,正处于frame问题的煎熬之中。还希望各位先进朋友多多指教。对于坚实逻辑而言,主要培养我们的critical thinking 能力,我推荐大家一个模型 Elements of Thinking
 
去重:
 
如图2 所示,这个窗口叠加的部分要去掉。去重实际上就是一个寻找边界的问题,什么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什么是我们不知道的?在做研究个过程中,我们要明确界定我们在未知方向上的努力,而不应该在已知的地方re-inventing wheels。这里举一个博士和小工的例子。一家生产香皂的工厂,经常出现漏装香皂的问题,管理人员聘请了一个博士花费了不少时间和费用设计了一套复杂系统把这个问题摆平了;同样的情境之下另外一个厂里的小工奇思妙想生出了一个用风扇吹传送带上香皂的想法,空的香皂盒应风而落,成本既低廉又省时的做法却和博士的设计达到了同样的效果。我忘记了什么时候看得了,总之当初我的想法是这个博士太笨了,肯定是一个不知变通的书呆子类型的人。可现在我的看法有了改变,小工的聪明机灵的确不容否认,但是博士并没有错,可能不适当在“窗口选择”(下面具体论述)上面了。这个博士是忠于作为科研人员的天职的:向未知领域进攻,为人类知识贡献。小工的做法在这个情境之下自然是好,但是从人类世界总体来看,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博士的行为却是在向帕累托最优前进。
 
弥合
 
图4 看着舒服还是图5比较自然呢?我们的答案应该一致。弥合就是要达到各种观点、思想无缝连接的状态。这里仍旧以科学研究举例展开论述。许多人对信息系统(IS)作为一个学科有所非议,就是因为IS这个学科本身的原生的理论太少。IS本质上就是交叉学科,这也就决定了IS想要发展壮大必须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这里的每一种理论都是一个窗口,观察人类世界万千现象的窗口。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萌芽、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如果我们要借用理论的话就一定要对这个过程有所了解。否则,借用理论很可能不成功。打个比方,把研究梨树的理论用在研究猪身上,此类移植多不会成功。当然,既是移植借用,没有办法保证成功,我们只是努力提高成功几率而已。Popper 提到科学本来就是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证伪)。按照Ron Weber(Ron Weber,2003)的想法,这个世界是有事物(construct)、事物的属性、状态(事物各个属性各取一值称为一个状态)、和事件(事物由一个状态转化为另一个状态的过程)构成的,我们想要彻底掌握一种理论就要对这些要素及它们组合构成的各种可能空间有一个把握。
 
选择:
 
选择是一种与具体情境相结合的选择“窗口”的能力,这应该是智慧最难的一个维度了。用通俗的话讲就是灵活运用知识,可是选择不仅仅如此。可以这样说选择是创新的源泉。在上述博士与小工的例子里,博士的不当之处就是没有做好“选择”。这个太难讲了,有所思但是不能言也是一种痛苦(谁最先把tacit的知识明确表达就是大师)。创新=奇思妙想+科学论证,选择的能力就是具体情境下主动自然的奇思妙想+科学论证的能力。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图 5
References:
        R Weber,Editor's comments: theoretically speaking, MIS Quarterly, 2003
        Karl R. Popper, 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Routledge, 2003 


https://m.sciencenet.cn/blog-411752-392907.html

上一篇:企业家誓言
下一篇:[转载]天下诗文皆可归为三品之内

5 杨正瓴 许培扬 罗汉江 曾新林 杨文祥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