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vinli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evinliu

博文

我的导师叶治先生

已有 8018 次阅读 2010-12-15 13:41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关键词:学者| 教育, 老师, 翻译

说起来,非常惭愧,叶治先生是我的硕士导师,但是直到2005年先生去世一年后,才因为偶然的机会(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为其教学研究成果做鉴定)从复旦大学翟象俊教授处非常震惊地获知以下几件事情,第一,叶治先生已于2004年5月27日与世长辞;第二,先生还有一个笔名,叫主万;第三,最重要的是,先生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家,因为自从1949年 以后,先生因为政治的原因(如下所述,其母亲郑文渊乃是郑孝胥的女儿),一直没有在任何机构任职,而是靠做翻译赚取微薄的稿费来养活整个家庭(包括弟弟、妹妹)。

听到叶先生不幸去世的消息,本人万分悲痛,虽然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硕士期间,跟先生关系并不是那么亲近,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小的误会。去华东师范大学读研究生那年,我已经结婚,孩子刚刚刚出生一个多月,所以一般放假我会比别的同学晚回来几日。记得研三寒假回来后,带了点土特产—红枣给先生,先生非常严厉地对我说,别来这一套,好好做论文。本人的自尊心一向非常强,而且学习也一向非常刻苦,从童年时算起,在学习上还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严厉的“呵斥”,所以感到非常委屈、难过,心里话,给您带点特产,目的是表示自己对导师的敬意,根本没有求他“放一马”的意思,我是那种在学习上需要您操心的人吗?但是,从翟先生这里了解了先生坎坷的一生后,我释然了。先生跟所有学生一直都保持着相对比较远的关系,上课地点虽然是在他华山路的家里,但是,每次去上课,先是倒一杯白开水给学生,然后就开始上课,其他的一概不谈。所以,读书的时候对先生几乎没有一点了解。现在明白过来了,这很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自我防御。因为先生经历了那么多政治上的风风雨雨,饱尝了世态炎凉,对周围的人有生陌生赶甚至不信任也是在所难免。现在,我只想对先生说,老师,学生理解您了!

其实,能够拜在叶先生门下攻读硕士学位,这本身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我的第一位导师是万春轩先生,但不久就退休了,因为没有解决正高职称,所以也拒绝带研究生。迫不得已,我多次找当时任外语系系主任的张民伦教授,最后甚至“威胁”说,如果不能给妥善解决,就要求提前毕业,不要学位了。叶先生是在这种情况下,勉强收我为学生的(显然,系里给他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因为那时先生已经六十四岁了,每隔一年招收一个学生。

关于先生在翻译界的地位,读书期间只是听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师妹汤丽萍说起过,但是查遍图书馆也没有查到先生翻译的著作,因为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先生还有个笔名叫主万。论文选题时,我提出要做他的翻印作品的研究,被一口拒绝了,所以读书期间可以说没有读过先生翻译的一本书。现在想来,感到万分遗憾!!

(以下是本人从网上搜索到的关于叶治先生的信息)
叶治先生(1924月9月--2004年5月),笔名主万,号方,别名叶世江。资深翻译家,原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及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为上海外文学会、上海作家协会会员,1988年至1993年担任上海市翻译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从事英文翻译工作50余年。主要翻译作品有《城堡》、《德莱塞短篇小说选》、《文静的美国人》、《木桶的故事》、《有色人种的世界》、《危险的夏天》、纳博科夫《洛丽塔》全译本、狄更斯《远大前程》、海明威《危险的夏天》、亨利•詹姆斯《阿斯彭文稿》,还有美国索尔•贝娄、德莱赛、格林等人的作品等。

1986年,叶治先生因介绍德莱寒等人的作品而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的“瓦尔德奖” 椐东方网2003年1月26报道,2003年1月25日下午,上海翻译家协会在文艺活动中心举行“中国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表彰大会,继2002年草婴等9位老翻译家受到表彰之后,2003年又有8位资深翻译家受到表彰。“中国资深翻译家”表彰的对象是年龄在70岁以上,从事翻译工作30年以上,并在翻译工作中取得卓越成绩的老翻译家。本次表彰的8位“中国资深翻译家”是:万紫、侯俊杰、叶治、吴钧陶、韩世钟、叶麟鎏、陈良廷和潘庆艶。

叶治先生祖籍安徽桐城,1924年9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叶葱奇是古典文学家,母亲郑文渊(郑孝胥女儿)也有很好的文化教养。他自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四十年代进上海圣约翰大学研习英国语言文学,1954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叶治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翻译,除了上述提到的作品外,主要还有《不平凡的夏天》(苏联费定)、《天才》(美国德莱塞)、《德莱塞小说集》、《战争与回忆》(美国赫尔曼•沃克)、《巴塞特郡纪事》(英国特罗洛普)、《南方与北方》(英国盖斯凯尔夫人)、《劳伦斯中篇小说集》、《劳伦斯短篇小说集》,《扑克滩放逐的人们》(美国布•哈特)、《史密斯散文选》等作品。

叶治先生虽然是我国获得“瓦尔德奖”的第一人,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他没有去领奖,请人用奖金购买译著赠送给哥伦比亚翻译中心,以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相反,叶治先生对译事却看得很重,淡于名利,精于译事。他常说,搞翻译要精通中外语言,还要通晓百事,做个杂家。所以,他译介作品,能做到理解透彻,一丝不苟,译文严谨,富有时代感。比如劳伦斯的短篇小说《菊花的幽香》,就是一篇名作,叙述了一个煤矿工人在井下被窒息而死,而他的妻子由望归、怨怼到惊悉噩耗直至为死者擦身收殓的哀婉故事。叶治先生译得很抒情,深挚感人,体现了原作的神韵。
这里选取妻子望着死去的男人的一段内心描写,从这段译文可以看出叶治先生是如何传达那种凄凉、惧怕、羞愧、感激的心境的: 伊丽莎白抬起眼来望望,男人的嘴没闭紧,在口髭的遮掩下徽微张开。眼睛半睁半闭,在朦胧的光线下并不显得呆滞。热气腾腾的生命已经离开了他,使他跟她生死永隔,完全无关。她知道他对于自己成了一个多么陌生的人。过去,她曾经和这个隔绝开的陌生人结为一体,共同生活。由于这个人,她现在腹中感到寒冷般畏惧。难道这就是它的一切意义吗一热气腾腾的生活遮蔽下的绝对的,全然的分离?这一事实太叫人受不了啦。他们之间什么联系也没有,然而他们曾经一再肌肤相亲,两情缱绻。每一次,他和她相好时,他们都是两个孤立的人,像现在这样分隔开。他并不比她更有责任。孩子在她的肚子里就像一块冰。因为在她望着死者时,她的心冰凉、淡漠,很清楚地问道:“我是谁呢?我一直在做些什么?我一直在同一个并不存在的丈夫搏斗。他始终存在着。我做错了什么事呢?我一直与之生活的那是什么呢?现实,这个男人,就存在于那里。”——这时,她因为惧怕,内心犹如死去一般。她知道自己始终就没有看清他,他也始终没有看清自己,他们在黑暗中相遇,在黑暗中搏斗,并不知道他们遇见的是谁,也不知道他们是和谁搏斗。现在,她看清了,在看清之后变得沉默起来。因为她一直都错了。她曾经把他说成他实际不是的人;她曾经感到跟他很亲密。然而,他一直都是同她分开的,他象从未同她一起生活过,从未与她有过一样的感觉。
她惧怕而羞愧地望着他赤裸裸的身体,过去她对这个身体曾经错误地自以为很熟悉。而且,他还是她孩子们的父亲。她的灵魂从他的身体里给拉扯出去,站在一旁。她望着他赤裸裸的身体,感到很羞愧,仿佛她拒绝接受似的。说到头,他的身体就是他的身体。在她看来,它似乎很可怕。她望着他的脸,然后把自己的脸转向墙壁。因为他的神气跟她的并不相同,他的习惯也不是她的习惯。她拒不接受真正的他——现在,她看清了。她曾经拒绝接受他的真面目。--而这就是她的生话,也是他的生活。——她对死亡很感激,因为它恢复了真情。她知道自己并没有死。
在叶治先生译介的作品里,他喜欢劳伦斯的短篇名作《菊花的幽香》,也喜欢克罗宁的长篇力作《城堡》。他五十年代就译介了这部作品,到八十年代又重新校译了一遍,作为“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出版。他偏爱这部书是有道理的。克罗宁是英国现代颇负盛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96年生于苏格兰,1981年在瑞士蒙特勒逝世。他一生写了《三个情人》、《众星俯瞰》、《城堡》、《青春》等大量作品。而《城堡》这部书通过一个青年医生曲折动人的故事,抨击了英国医学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现实,后由美国好莱坞拍成电影《卫城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是圣约翰大学校友录上叶治先生的简介)
Ye Zhi
1924年9月12日生,上海人。教授。1945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文學院英國語言文學系,獲文學士學位。專長英語文學、翻譯。1986年因翻譯介紹美國文學作品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翻譯中心授予的桑頓?尼文?懷爾德獎。
主要論文有《安東尼?特羅洛普和他的〈巴徹斯特養老院〉與〈巴徹斯特大教堂〉》(《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巴塞特郡紀事〉譯本序》1986年)《亨利?詹姆斯與〈阿斯彭文稿〉》(《阿斯彭文稿譯後記》1983年)等2篇;主要譯有《巴塞特郡記事(外國文學名著叢書)(1)(2)》(1986年上海譯文出版社) ,《城堡(二十世紀外國文學叢書)》(1984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等3本共98萬字。


导师与学生
https://m.sciencenet.cn/blog-39024-393816.html

上一篇:中国战胜美国的“法宝”

1 孙学军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3: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