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P设计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ccsys 没有逆向思维就没有科技原创。 不自信是科技创新的大敌。

博文

科研基金如何更能激励原创

已有 3519 次阅读 2011-1-3 11:01 |个人分类:科研讨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关键词:学者| 科学原创, 科研基金

姜咏江
 
科研基金如何发放才能有效激励科技原创?那就是一切要以科研项目的实际内容为衡量标准,不论年龄,无视“科技权贵”。
 
科技原创多数产生于个人的头脑当中,特别是那些开山的理论和方法。由于是原创,开始多数人很难理解,特别是不易被那些科技界有名气的“权威”们所理解,因而常常是步履艰难,在经济上非常需要国家的支持。此种情况正是国家基金当用之时。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识别科技原创和如何恰当地加以支持?识别科技原创大致有两种方法。
 
其一、本国无高人,借助国外高人观念审定。
 
此种情形多见于我国现阶段的国家基金评审。为什么这么说?无需多言,请看中国特色的跟风科研暴涨,就足以说明问题。
 
其二、在现有的条件下,组织“比较高人”顺着创新者研究的思路进行评价,进而决断是否应该给与支持。“比较高人”不应是跟风科研者,而是那些确有科学分析能力,对项目内容相对比较熟悉,不迷信权威,评价中能够说出道理的人士。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时下我更主张后者。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已经脱离了闭关锁国的时代,我们与科技发达国家的距离已经不是很远了,我们已经有能力进行有成效的科技评价了。只要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科研评价制度,我们就能够自己去识别科技创新的项目,恰当地实施国家支持。
 
无论国内国外,忽视重大科技原创的例子屡见不鲜。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保证这种遗憾的忽视会少一些,少加条条框框,基金评审应广开科学研究之路。
 
一、 取消年龄限制。
 
科学原创可能发生在人生的任何时期,我国各种基金支持提出的年龄限制不利于科技创新研究。比如60岁以下的限制。且不说人类寿命的延长,实际上一些人往往是在晚年才总结出复杂的理论和思想,为保证国家的钱“打水漂”,可以分段支持嘛。科学研究不可一概而论。
 
二、 重大理论科研项目(例如973)不要强求团队。
 
组织研究团队基本上是属于工程的事情。工程的特点是理论问题多数人已经通晓,本质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实施和实现。国外尖端的科学项目,我们为了尽快掌握,组织团队“攻关”是正确的方法,然而这些项目一定不是原创。原创的理论和方法基本上出自个人,强行要求团队,会产生制约效应,反而不利于理论研究。
 
三、 重项目前期研究,不重单位和资历,开创个人申报通道。
 
资金项目支持应该重视前期研究成果,而不应该看申报人员的单位、资历和以往取得的成绩。我国科研基金的评审常以工作单位,个人资历等作为入门的条件,这是极不科学的做法。由于科学理论的发明具有极端性和分散性,并不依据工作单位和个人资历产生,因而重工作单位和重资历会将真正创新的研究置之度外。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创造出自于意想不到地方的事情屡见不鲜。
 
四、 不请知识落伍的专家做评委。
 
基金评委不能以名气作为先决条件。我国确实有一些过去很有名气的专家,然而他们的知识现在落伍了,请这样的专家做评委只能误事。
 
五、 重成果审查胜于申报。
 
我国基金申报很严,然而结题却很草率,必须设法扭转。应该加强基金科研项目成果展示评价,无果而终应该给予批评。
 
2011-1-3
 


https://m.sciencenet.cn/blog-340399-400469.html

上一篇:如何才能有科技原创
下一篇:谁能接替我的动态计算机研究

4 郭保华 孙学军 袁贤讯 罗汉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2 14: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