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镜某也要“革命”了,革师姐的命了。

已有 2485 次阅读 2011-1-4 09:34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者| 语言学, 汉语语法

立委按:镜子作为语言学的门外汉和哲学家,要挑战专业人士师姐,实际上也是对立委的挑战(“不论书上如何讲,镜某对汉语语法的理解是如此。如果国人没有这样的理解,那就要‘文革’了”)。本来是应该应对的,词类词性、语言逻辑都是我琢磨了一辈子的问题了,哪里容哲学家来踢场子。可气的是,哲学家的话,用的是另一套符号系统和参照系,而且虽然幼稚可笑而且误导,也不是全无道理。真要有理有节批判镜子,还是需要找对下口的地方,运用相同的符号系统。算了,这次且放过。现在体会到,专业人士遇到哲学家,真有些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的感觉,呵呵。说到此,有些开始同情被镜子横扫过的专家们了。

镜某也要“革命”了,革师姐的命了。 (157421)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30, 2008 07:41PM 

Shijie: 明明白白:形容词;问题:名词;回答:动词;的、地:助词。 

如果说这种语法是师姐科班学来的话,再来个“文化革命”的理由还是相当充分的。 

如何断句“明明白白的问题明明白白地回答”?师姐给出了个分析。至少是道理不足,或者是说分类方法不妥。“明明白白的/问题”,“明明白白地/回答”是个第一近似分析。的、地、得的用法是近代汉语中才确立的。因此单分出来,认为是“明明白白/的/问题”不妥。应该考虑/明明白白的/是形容词,“的”的“助词”作用不是要一个词的分类名目,而是要作到“助”词--把“明明白白”这样一个并不明白的、不很确定的词“助”成了形容词。 

与助学金的再“助”了学之后消失了一样,“的”即便是助词,与“明明白白”结合后就消失了“本体”,助产了明确的“明明白白的”这样一个形容词了。 

不论书上如何讲,镜某对汉语语法的理解是如此。如果国人没有这样的理解,那就要“文革”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又及: “右派”是打出来的、划出来的,并非天然。 (157432)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30, 2008 08:04PM 

同理,汉语的词性分类也是打出来的、划出来的。的、地、得就是就是划成分“通知书”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相当令人震惊的“语言学”问题:大众错了,“常识”还能对么? (159033) 
Posted by: 笑笑 
Date: June 04, 2008 09:46PM 

寇前候补的指导责任问题很严重哈。。。 

引用:
mirror 
也许是大众的选择错了,这也是常发生的事情。但是,所谓的“科学说”也同样的不可靠。这是镜某要主张的“常识”了。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可谓“常识”也。 (159036)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04, 2008 09:50PM 

纳粹的登场,美国人的禁酒,就是大众选择错误的事例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Mammography不知如何翻译的。称为“馒馍图像”应该是很不错了。-- mirror 


更年、忧郁不是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有。 (158607) 
Posted by: mirror 
Date: June 03, 2008 07:44PM 

随时可能发生。“客气”是个策略,很多问题可以在“客气”当中得到解决。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1)整本《西游记》所述。 (157424)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30, 2008 07:45PM 

2)不必“灌输”,“点滴”即可。 

3)既然是“灌输”,成功“灌输”了的,就是“应该”的。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因为是“神话”,中国的神话。 (157439) 
Posted by: mirror 
Date: May 30, 2008 08:17PM 

都到了神话的份上了,还用解释么?比如悟空为什么要系个虎皮围裙?这个答案在中国文化里有解释。 

书中的一招一式都是经过“设计”的,依照着“中国文化”,没有丝毫的偏差。据考证,也不是一个人写的,是一个班子人马按“图纸”设计的故事。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m.sciencenet.cn/blog-362400-400798.html

上一篇:煮饺子的物理学
下一篇:“率”的思考。如何定义、解读“升学率”。

1 袁贤讯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9 1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